自2006年以來,夏季高熱病一直是阻礙豬場發展的絆腳石,每年的5月至10月是疫病流行最嚴重的階段,每到5月份,氣溫開始升高,空氣濕度變大,細菌、病毒大量繁殖,飼料更容易發霉,蚊蠅也開始大量滋生。所以生豬容易發生以發熱為主的綜合征候群疾病,并導致高發病率和死亡率,各種年齡的豬都容易發病。近幾年豬場夏季病是制約養殖業發展的重要因素。本人將在實踐中關于豬場夏季病的防治對策總結如下。
流行特點
1、夏季為主,主要發生在5月~10月份
2、藥物治療效果不理想,濫用藥物導致更高的死亡率
3、傳播快、發病率高、致死率高
主要臨床癥狀
病豬高燒,體溫在40℃~42℃,厭食,嗜睡,病初全身皮膚發紅,隨后雙耳、腹下、后軀顏色變深,呈藍色、紫色,腹下呈現藍紫色小點或小塊。腹股溝淋巴結明顯腫大。病豬表現不同程度的呼吸道病變:咳嗽、打噴嚏、流鼻涕、喘氣、腹式呼吸等。部分病豬便秘或拉稀、有的病豬嚴重嘔吐。母豬有流產、不發情、返情現象,嚴重的引起死亡。公豬發病率低,發病公豬被毛粗亂,皮膚上有紫黑色小點或小塊,食欲下降。死亡豬全身皮膚發紫,部分全身皮膚發白。
主要剖檢變化 同群病豬剖檢癥狀不一致。全身淋巴結不同程度腫脹;肺部有出血塊或呈肉樣病變,部分有膠凍樣滲出或與胸腔發生粘連;肝臟變脆,腫脹;心冠脂肪萎縮;脾臟不同程度腫大,有的發黑;胃黏膜不同程度出血、潰瘍;部分腎臟有出血點或表面溝回變化明顯,有的病豬腎臟無出血點,有的病豬腎臟腫大發黑;回盲瓣、腸道及膀胱出血現象不一致,有的有出血現象,有的沒有出血現象。
疫病診斷
根據疫病發生特點(同群病豬其臨床癥狀、剖檢變化呈現不同現象)診斷為多種疾病混合感染,主要有豬瘟、鏈球菌、弓形體、附紅細胞體病、藍耳病、圓環病毒、副嗜血桿菌病、霉菌感染等。
防治對策
1、搞好飼養管理,讓生豬在一個舒適、干凈、營養良好的環境中生長。豬舍中夏季使用水簾或其他降溫設施,防止蚊蠅滋生及鼠害,清除豬舍內外垃圾等。綠化養殖環境,不用發霉變質飼料。
2、搞好生豬的預防接種。嚴格按照防疫程序做好豬瘟、偽狂犬、高致病性豬藍耳病、鏈球菌、豬丹毒、豬肺疫、豬副嗜血桿菌病等的預防接種工作。
3、目前主要使用的方法是:長期保健,定期使用抗菌藥、驅蟲藥、抗病毒藥物、免疫增強劑等對豬進行保健。這種方法是目前養殖場普遍采取的保健措施,而長期采取加保健藥的方法仍然不能解決夏季豬場疾病的問題,而且長期使用抗菌藥容易導致生豬體質下降,豬場一旦發病將會無計可施。因此,長期使用保健藥的方法不是疾病防治的最好辦法,同時藥物的殘留對人體也不利。
4、最有效的防治方法:使用無抗活菌生物發酵飼料,讓豬在一個綠色生態環境下生長。使用活菌飼料的豬群,不需要或減少抗菌藥物保健,不需要使用脫霉劑等。因為使用活菌飼料的豬場,豬的腸黏膜被大量有益菌占位,減少了豬體內的有害菌及病毒,新的有害菌也不容易在腸道內寄生。同時有益菌參與體內新陳代謝,使飼料吸收率增強,糞便中排除的蛋白質減少,豬舍內氨味濃度降低,排出的糞便減少,蚊蠅減少。由于活菌飼料可以提高飼料的轉化率,還可以節約飼料,減少藥物的使用,降低氨臭味,利于環保。因此活菌生物發酵飼料是解決豬場夏季病的希望,也是未來養殖業發展的根本出路。
5、豬場病豬的治療。發熱病豬不要馬上使用含安乃近、氨基比林、雙氯芬酸鈉、對乙酰安基酚等退熱藥物,也不要使用抑制下丘腦體溫調節中樞、使體溫調節失常、強度較大的氯丙嗪。這樣的用藥方法是:頭一兩天往往是一針見效,早上打針,中午吃料,藥效過后,晚上又不吃,再打退熱針才吃。再過兩天,不管怎么打退燒藥、激素、抗生素,豬仍然不吃,再打針,就會出現“低溫癥”,給養豬戶帶來嚴重損失。
體溫在41℃以下可以不使用退熱藥,而使用能增強生理機能和體質的藥物,如牛磺酸。體溫在41℃以上,才考慮使用安乃近、氨基比林、雙氯芬酸鈉、對乙酰安基酚等,甚至使用氯丙嗪等強力退熱藥,并配合使用敏感抗菌藥、增強免疫力的中成藥、抗病毒藥、牛磺酸、驅蟲藥等。
總之,豬病治療要有全局觀,一發現病豬,就要提高警覺,分析原因,盡量做出較為準確的判斷,然后制定出全群控制的方法,而不是單個豬病的治療。對單個病豬實行五不治:無法治愈的病豬不治;治療費用高的不治;治療費時的不治;治愈后經濟效益不高的不治;傳染性強、危害大的不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