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池塘上面養鴨,下面養魚,處理后的鴨糞成為魚的最佳飼料。”這是重慶市大足區三驅鎮雙吉村的返鄉青年林興勇自己摸索出的“鴨魚生態供養模式”。依靠創新和辛勤勞作,目前,他已成功飼養并銷售了300多只鴨子。 今年30歲的林興勇,已外出經商闖蕩了多年。早些年,有生意頭腦的他在外地做起了小五金買賣。經商小有成就后,他毅然決定返鄉發展。 于是,林興勇開始關注現代養殖的知識信息,并結合在外地了解到的成功經驗,創造出了“鴨魚生態共養模式”。返鄉后,在村領導的鼓勵和支持下,投資四十余萬元租了本村的20畝水塘和農田,開始了養殖計劃。 林興勇養殖場的池塘上面蓋有石棉瓦,有四面通風的簡易房屋,大致看與其他池塘并沒有太大的區別,但仔細了解,才發現他的池塘另有“玄機”。 原來,在林興勇的水塘建在河溝旁邊,塘基全部用水泥澆筑而成,水面寬廣,且四周大量水草,而備用在水塘中的發電機和抽水機和幾臺充氧機連接著遍布水下的輸氣管道,空氣通過管道上的孔眼冒出水面,增加了水體接觸的面積,增強了充氧效果。 池塘的最特別之處,在于池塘正中央建起的一排紅磚白頂的“長廊”。這是林興勇自己設計的鴨舍,每間鴨舍地上鋪了數條間距為5公分的條格狀木板,木板上面鋪著網格狀塑料片,木板下方是水管。鴨舍里裝置了噴淋設備,一是清潔鴨身,二是沖洗鴨糞。 據林興勇介紹,鴨子在上面活動,排泄物就會鋪在塑料片上,此時按下沖水開關,排泄物便會通過木板縫隙被沖進水管,然后再進入池塘成為魚的飼料。根據自己的設計,林興勇在今年初池塘建好后,就購買來了500多只鴨,在池塘養了5萬多條魚。 “養鴨成本大,如果不把鴨糞利用起來,收益很少,現在這樣一套養,收益就翻倍了。”林興勇說,“現在魚的飼料基本用鴨糞,只在生長旺季時,才稍稍投放一點飼料就行了。”林興勇表示,由于今年是第一年嘗試這種養殖模式,所以鴨舍和魚塘的養殖密度比較低,沒有達到飽和狀態。他預計,如果在養殖密度“飽和”的情況下,每年,養鴨場可產商品鴨子3000只以上,產蛋6000斤以上,水塘畝產魚可以達到3000斤左右,總共獲利能達到20萬元。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