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雙肩承擔起了一個家庭的繁瑣家務,并用勤勞與智慧為家庭創造了財富和幸福;她,除了料理家務、孝敬公婆、種地外,幾乎整天都在自己的鴨棚忙前忙后,很少有時間坐下來閑談。她就是被稱之為“山村養鴨女能人”的計生戶朱曉鳳。 在邵莊鎮閆家村,說起朱曉鳳,沒有一個不佩服的。這個當初被村民嘲笑的要在家搞養殖生產的那個“土坯子”,不僅甩掉了貧困的帽子,而且養殖規模越來越大,成為遠近聞名的養殖女能人,還帶動本村及周邊村莊20多戶計生貧困家庭靠發展養殖走上了富裕路。“靠計生協會實施肉鴨養殖,靠3000元貸款起家,使我走上了富裕路。”朱曉鳳幸福的笑容掛滿眉梢。她憑著堅強的毅力和不怕吃苦的精神,借助計生協會的項目幫扶,譜寫了一曲動人的致富樂章,贏得了人生的精彩。 邵莊鎮閆家村民世代以農業種植為主,農民收入微薄。朱曉鳳也像其他山里女孩一樣,談婚論嫁,結婚生子,過著山里人貧窮而簡單的日子。一次偶然的機會,朱曉鳳在電視上看到有人靠家庭養殖致了富。正處于農閑時節的朱曉鳳,想到自己過著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貧窮生活,心里很不是滋味。“他們通過養殖能發家致富,我朱曉鳳也能!”她決心依托山區環境好的優勢,搞家庭養殖,可又拿不出錢投入。正在犯愁時,鎮、村計生協會及時幫她從信用社貸款3000元,朱曉鳳就這樣辦起了肉鴨養殖,她成為當時村里第一個規模養鴨戶。由于沿襲傳統的養殖方法,第一批引進的良種鴨,生長慢,成本高,效益極低且愛生病,丈夫開始抱怨,甚至勸她放棄。村民們對她冷嘲熱諷,說她這個“土壞子”搞規模養殖是異想天開。 朱曉鳳卻沒有放棄。為了改良養殖技術,她不怕苦,不怕累,到處搜集購買科技養殖書籍,白天干活,晚上學習,逐步摸索出并掌握了營養配比、疫病防治等科學的飼養管理技術。2008年3月,她養殖的北京櫻桃谷良種鴨不到2個月就出欄了,這一年共出欄成品鴨六茬10000多只,純收入達5萬多元。這一創收給她帶來了巨大的鼓舞,但有限的圈舍面積成了她增收致富的“瓶頸”。 “小敲小打只能顧眼前,要擴大養殖規模才能致富。”朱曉鳳的想法剛剛萌生,正遇上鎮計生協會入戶家訪,在得知朱曉鳳的想法后,表示全力支持她。鎮計生協會一邊幫助朱曉鳳爭取幸福工程貸款,一邊聯系鎮村有關部門幫助她協調土地,最后她租用了本村村民的15畝土地擴建了自己的肉鴨養殖場。現在她的養鴨場已發展到5個大棚,一次進鴨苗5萬只,每年能創收20到30萬元。 朱曉鳳養鴨成功后,吃水不忘打井人。她和丈夫商量后,決定把多年總結的養殖經驗傳授給其他貧困戶,把多年積蓄借給需要幫助的計劃生育困難戶,為他們賒銷鴨苗、賒銷飼料,用她自己的話說:“自己富不算富,共同富才是小康路”。此后,她經常主動去計生困難戶家指導養殖、防疫、防病等技術,手把手教群眾養殖,同時,她還向群眾積極宣傳計生政策。她深有感觸地說:“有了計生協這個好娘家,我們自己再加把勁,沒有什么事干不好。”目前,朱曉鳳結對幫扶了計生戶12戶,現在都全部脫貧,過上了幸福生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