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抓好防暑降溫工作 夏季,養豬生產者首要工作是抓好防暑降溫,才能夠把豬養好。筆者建議每個豬場領導(場長)必須親自抓,班組長,技術主管人員監督執行,將此項工作落實到每個崗位飼養員,讓其切實做好。 當夏季氣溫高于30℃或豬群自感不適時,必須立即實施降溫,確保豬群有舒適的環境,才能發揮其生產潛力,減少因夏季悶熱的氣候帶來疾病及經濟損失。 降溫方式主要有:通風降溫及灑水降溫。 通風降溫又可分為自然通風和機械通風。自然通風,即是打開豬舍所有門窗、排氣孔、天窗,讓外面自然風敞進來,加大豬舍空氣流動,從而降低豬舍的溫;機械通風,采用風機、電風扇、空調等設備,將豬舍內溫度進行調控。 灑水降溫:是通過用水加大豬舍環境的濕度,水受熱蒸發,豬舍的環境溫度降下來。灑水降溫,有豬舍頂面灑水和淋浴降溫、噴霧降溫、滴水降溫。豬舍頂面灑水:適用于配種舍、懷孕舍、產房、公豬舍;噴霧降溫:適用于配種舍、懷孕舍、生長育成舍。 滴水降溫:適用于產房母豬。 無論養豬生產者采用何種降溫方式,只要把豬舍環境溫度降下來,豬群感覺舒適,能維持正常生產所需就行了,同時一定要保持豬舍干燥(豬只怕潮濕),換氣通風的理想環境。 2、加強飼養管理 2.1降低豬群的飼養密度夏季,高密度的飼養會使熱應激增加,豬群難以散熱,豬只患病機會增多,因此,降低豬飼養密度,也是夏季養豬要抓的技術之一。 筆者建議:仔豬飼養密度為0.33 ㎡/頭—0.45㎡ /頭,3-4月齡時0.65 ㎡ /頭,4—5月齡時0.9㎡/頭,6-7月齡時1.2㎡/頭~1.3㎡/頭,懷孕母豬放在大欄里飼養,約2頭/欄~3頭/欄,每欄約9 ㎡~10㎡ ,確保其有足夠的生活空間,盡量不用限位欄,產房要求12~24個高床產位欄,保證通風換氣、涼爽、干燥。 2.2提高豬群飼料營養水平,維持豬只正常生長所需。夏季,豬只采食量下降,攝人營養不足,導致生長發育受阻,因此,提高豬群飼料營養也要引起重視。 ①在原有的飼料基礎上,添加0.5%~3%豆油以滿足應有的營養所需。 ②在公豬料中,每噸飼料添加VC 300g、每噸飼料VE 200g,增強公豬的繁殖性能。 ③為了緩和熱應激,導致酸過量,保持酸堿平衡,在飼料(除仔豬料外),在飼料原有基礎上添加碳酸氫鈉(小蘇打),哺乳母豬料1%,懷孕母豬、公豬、小豬0.5%.中、大豬0.2%。 ④飼料原材料、預混料必須是新鮮、無霉變、營養成分均衡合理,并根據飼料質量,及時添加防霉劑(如霉衛寶、百安明、養豬樂等),可按說明或根據實際情況使用,以保證飼料不受霉菌感染。 ⑤豬群加喂青綠多汁飼料(如橡草、蕃蒔葉),每頭豬1kg—2kg左右,可增強豬只的食欲和抗應激能力,還可補充一定維生素。 2.3保證充足的清潔飲用水 增加飲水及排尿也是夏季降低豬體溫的重要措施。水溫應保持涼快(最好選用山泉水或地下深井水),嚴禁供水管暴曬于陽光底下,飲水器具暢通,同時根據夏季氣溫悶熱情況,在飲水添加補液鹽(普利健)或多維等,對調節豬體內電解質平衡,減少熱應激,有很大幫助。 2.4合理調整豬群的飼喂時間及飼喂方式 夏季,氣溫過高,豬群食欲下降,為了增加其采食量,保證營養供給,喂料應盡量安排在早晚較清涼時或淋浴降溫后進行,避開正午或氣溫過高時飼喂,濕料拌喂(將料調成稠粥狀,料水按1:1比例搭配)。 ①哺乳母豬,為保證夏季能有旺盛的泌乳能力,一天喂三次,早上5:00-6:00喂第一次,下午推遲到18:00-19:00喂第二次,盡量避免開天氣炎熱時投料,夜晚22:00-23:00加喂一次。 ②其他豬群,也要求在氣溫較低時或淋浴降溫后進行,少喂多餐,盡量讓其多吃,確保正常生長所需。 2.5調整配種時間 為了確保母豬受胎率、增加母豬排卵數及公豬的繁殖能力,應安排在早晚天氣涼爽時進行采精及配種。具體時間為早上( 6:00-7:00)及晚上(19:00-20:00)比較理想。有條件的豬場,可安裝空調或水簾降溫設備來調控配種舍的溫度,對豬場配種生產是十分有利的。 2.6做好產房母豬分娩的護理工作 夏季,氣溫高的關系,母豬分娩時間相對較長(初產母豬及老齡母豬),可引起死胎增多、母豬難產、母豬熱應激死亡等。應盡量將產房的溫度控制在25℃~ 28℃,保證待產母豬在清涼舒適狀態下產仔。也可在夏季用激素控制母豬分娩時間,一般要求在母豬預產期112~114天肌注律胎素2mL(必須清楚母豬準確配種日期),注射律胎素安排早上5:00,約在第二天早上5:00-9:00左右分娩,產下1-2頭仔豬后,給分娩母豬進行輸液,用100-10葡萄糖1500mL+VC 30 mL,在藥物剩下50mL時添加縮宮素4mL,可促進母豬產程縮短,增加活仔頭數,保持母豬正常體能,為日后母豬泌乳和產后康復、發情打下良好的基礎。 2.7減少人為對豬群的應激 豬場生產區應安排員工全天24小時值班巡邏,及時處理豬場里面發生的事情。 豬群注射疫苗、轉群調動及銷售應安排在早晚氣溫較低時進行,避免突然改變飼料、更換飼養員、環境等。 3、做好豬群的疾病防控工作 夏季,細菌、病毒、寄生蟲等大量繁殖及滋生,也給豬群帶來了感染機會,必須注重防控。 3.1抓好豬場生物安全工作 豬場實行封閉式管理,嚴禁外來人員及車輛進入豬場,豬場工作人員進入生產區,必須嚴格消毒(有條件的可淋浴)后,更換衣服、鞋襪、帽等,然后定向進入豬舍,禁止串舍,物品一律經過消毒后,才能進入生產區使用,并做好豬只銷售的隔離與消毒關,避免外來病原混入豬場,病死豬一律實行無害化處理。 豬場要搞好內外環境衛生,鏟除雜草、雜物,疏通排污溝,并定期做好豬群、豬舍內外消毒工作,及時殺滅豬場內蚊、蠅、鼠等蟲害,有力切斷病菌傳染源及傳播途徑。 3.2加強豬群的免疫接種 免疫接種,是防控豬病的一項重要措施,要徹底執行。 可通過對豬場豬群采血監測抗體,確定豬群需要接種疫苗的種類,也可根據豬場及本地疫情流行情況實行疫苗接種。堅持做好豬瘟、豬藍耳、豬圓環病毒、豬偽狂犬、豬口蹄疫、豬細小病毒、豬乙腦等病毒性疫苗的接種及一些細菌性豬氣喘病、豬巴氏桿菌、豬鏈球菌疫苗的相互兼故。確保豬群處于高免狀態,安全度過夏季疾病多發季節。 3.3切實做好豬群的保健工作 豬群的保健,是在接種疾苗后,又一防控疾病的重要措施,可起到時事半功倍作用,是養豬業不可少的法寶。 ①仔豬保健 仔豬1~3天齡肌注富來血1 ml/頭- 2mI/頭,可預防因仔豬貧血引發相關疾病。仔豬5天齡灌服百球凈1mL/頭,可防控因仔豬球蟲病引起的拉稀。 仔豬10天齡肌注泰拉霉素注射液0.1m/頭及斷奶當天肌注泰拉霉素注射液0.2ml/頭,可預防仔豬哺乳期間大腸桿菌病、副豬嗜血桿菌及斷奶后仔豬應激等一系列細菌性疾病,并可提高仔豬成活率及生長速度和改善肉料比。 仔豬在65 - 70天齡時,進行驅蟲,選用廣譜驅蟲藥蟲力黑(主要成份:伊維菌素、阿苯噠唑),每噸飼料加驅蟲藥5009進行混飼,連用1周,可使豬只免受寄生蟲感染機會,達到快速增長的目的。 為了確保仔豬一直保持健康到育肥出欄,也可每月定期加保健藥1次,連用5-7天,如每噸飼料中加替米考星400g+鹽酸多西環素2009進行混飼。 ②種豬保健 母豬于產前3周左右,進行驅蟲,可每噸飼料加入蟲力黑10009進行混飼,連用l周,可確保母豬及其仔豬在哺乳期間不受寄生蟲病的困擾。 母豬產前,產后1周添加保健藥物,如每噸飼料中加入80%支原凈125g+阿莫西林200g+金霉素3009進行混飼,可預防母豬患子宮炎、乳房炎、無乳綜合癥等疾病發生,同時還可提高母乳抗原質量,使其仔豬健康地成長。 種公豬,每季度實施1次驅蟲,每噸飼料蟲力黑10009混飼,連用1周;4個月1次保健,可每噸飼料加入20-/0紐弗羅2000g+山樂菌素250g混飼,連用l周,可確保種公豬常年精力充沛、性欲旺盛,健康無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