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規模化豬場母豬猝死經常發生,引起母豬猝死的原因很多,主要是來自消化道疾病。其中有梭菌性腸炎、增生性腸炎(胞內勞森菌)和胃腸扭轉(胃腸梗塞)、便秘、飼料霉變。 一、 梭菌性腸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炎熱夏季發病率更高,是母豬發生休克導致死亡。魏氏梭菌是革蘭氏陽性菌,A、D型能引起母豬突然死亡,C型引起仔豬紅痢。 原因:1、母豬妊娠期抵抗力下降。 2、母豬妊娠前期、中期控制喂料量導致胃酸反饋性分泌減少,十二指腸內PH值升高堿性增強,厭氧菌大量繁殖。 癥狀:體況和營養好的母豬容易發病。大部分母豬突然發病沒有先兆。可見母豬突然倒地、抽搐、幾分鐘后死亡。部分病豬死前食欲減退、嘔吐,精神沉郁。突然發病的母豬有神經癥壯(狂躁不安、共濟失調),叫聲嘶啞;多數表現為急性腹漲、呼吸困難,皮膚、耳朵發紫,口吐白沫;隨后皮膚蒼白,角弓反張,體溫由38℃逐漸降到36-35℃,來不及治療,一般發病后12-24小時死亡,有的1-2小時死亡。 解剖:外觀-母豬膘情良好、皮膚蒼白、腹圍膨脹、個別出現腹下發紺、腹下皮膚水腫。部分母豬口鼻流出血樣泡沫、肛門外凸,有少量暗紅色或黑色排泄物;分娩后的母豬陰門排出腐敗氣味的紅色液體,尸體很快腐爛。 胃腸道鼓氣、腹水增多呈紅色,腸管內氣體惡臭。胃黏膜有出血性炎癥、胃潰瘍、胃黏膜有輕微脫落;空腸中含有大量稀薄血色食糜,小腸高度鼓氣;腸道內充滿血色泡沫空腸、回腸、大腸前端最為嚴重;小腸有廣泛性彌漫性充血、出血、壞死;有的大腸內容物呈暗紅色,黏膜脫落。 腸系膜淋巴結腫大、充血、出血,頜下、腹股溝淋巴結水腫;部分出現肺充血,氣管、支氣管內充滿白色或紅色泡沫;心外膜、心內膜以及心肌有條壯或斑壯出血,腎皮質呈大量點壯出血,脾臟腫大、淤血,切面有深褐色血液滲出。 診斷:母豬突然死亡、腹部膨脹、皮膚蒼白,腸道鼓氣、充血、出血;氣體氣味惡臭,內容物呈暗紅色,即可診斷。 措施:1、加強飼養管理,減少豬群轉欄和混群次數,降低飼養密度,加強豬舍的通風,做好保溫防暑工作,保證足夠清潔的飲水,盡量減少各類應激因素。 2、保持均勻的營養水平,提高機體抵抗力。 3、加強豬舍內外的衛生和消毒工作,梭菌、胞內勞森菌常存于豬的糞便中,對雙鏈季胺鹽復合碘和復合醛消毒液敏感。因此加強妊娠期和哺乳期圈欄面清潔衛生極為重要。特別是配種后5-10天內,母豬圈面衛生和消毒。盡量減少母豬陰部與骯贓排泄物接觸。 4、杜絕飼料中的霉菌毒素。霉菌毒素是引起母豬梭菌性腸炎的原因之一。 5、杜絕豬群的水平感染,采用全出全進制度,加強生活區與生產區以及生產車間之間的消毒。積極滅鼠殺蚊蠅。 6、采用聯合用藥進行預防。敏感藥物:替米考星、洛美沙星、強力霉素。安來霉素。時間:本病高發期前兩周開始,間歇性給藥方發。 7、治療:急救:(1)、灌服500-1000ml、5%的肥皂水;灌服甲硝唑4-6g、莫沙必利片10-15mg.急救同時在耳尖、尾尖放血100-200ml. (2)、灌服“十滴水”20-30ml;注射乳酸環丙沙星(5-10mg/kg)+青霉素(4-5萬單位/kg),2次/天,連用2天。同時配合VC和止血敏。 飲水:泰樂菌素或林可霉素+電解多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