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怎樣鑒定魚粉質量 一般從兩個方面判別魚粉質量優劣。第一步要鑒別魚粉是否攙假。如果是真魚粉則進行第二步,考察其內在品質。 一、鑒別魚粉是否攙假可通過物理和化學兩種方法。 1、物理方法:主要是進行感官鑒別。 視覺:即看粗細度。優質魚粉較細、顏色一致,均勻分散無結塊、手捏松軟、無雜質;而劣質魚粉較粗、油性小或無油性。 嗅覺:即聞氣味。新鮮的優質魚粉氣味純正,即很香的魚腥味、無異味;而存放過久受潮腐敗變質魚粉常有腥臭味和刺鼻的霉臭味,如攙假則具有摻假物的味道。 味覺:即嘗咸淡。含鹽量是判斷魚粉質量高低的一個標準。優質魚粉含鹽量低,是新鮮的魚肉松味,略咸;反之,如口嘗咸味較重,說明魚粉質量低劣。 燒:即灼燒檢驗。有的經銷單位向魚粉中摻入無機氮尿素冒充高級魚粉。尿素中的氮屬氨態氮,約占46%左右,可用灼燒法鑒別。方法是:取魚粉20克,放在一塊干凈的鐵片上,再用電爐或煤爐加熱,鐵片溫度約達70度時,如果魚粉散發出一種輕微刺鼻氨味,即可確定為摻氮魚粉。 洗:即水洗識別。有的魚粉中摻有動、植物蛋白和沙子,可用水洗法鑒別。選一個透明度高的玻璃杯,放入魚粉40克左右,再加入大半杯水,用一根筷子沿一個方向快速攪拌,停止攪拌后迅速拿起杯子透著太陽光看,如果杯底有沙子,證明摻了沙。接著把魚粉淘洗幾次,至魚粉幾乎全被淘出時,用吸管吸出杯底上的沉積物,放在平面玻璃上細心觀察:如其中有微小的醬紅色小片,證明摻有棉籽餅等;如果內有微小的肉紅色顆粒或絲狀物,證明摻有肉粉或羽毛粉等。 顯微鏡檢:顯微鏡檢具有快速、經濟的特點,但視檢驗員的經驗,準確度差異較大。為提高鏡檢的準確度,檢驗員應對可能摻入的物質在鏡下進行大量的觀察,熟記其形狀特點,并摻入魚粉中進行強化訓練。經過長期的、大量的實際操作,才能提高鏡檢的準確度。 2、化學方法:一般測定蛋白、脂肪、鈣磷、水分含量等項目。但隨著摻假手段的提高,常規方法可能無法檢出是否攙假。目前比較準確的方法是測定魚粉中的氨基酸主要是賴氨酸和蛋氨酸含量。賴氨酸達到5%,蛋氨酸達到2%以上則是比較優質的魚粉。一般摻假后這兩個指標很難滿足。但檢測氨基酸一般費用高,時間長,有些地方還不具備檢測的儀器。另外蛋氨酸含量隨機器設備和技術水平不同可能有較大差異。化學方法可配合鏡檢對鏡檢中懷疑攙入的物質進行專項化學測定。如羽毛粉、血粉、尿素、皮革粉、鋸末、石粉等。檢測方法可依照國標。 二、有些魚粉雖然沒有攙假,但受生產原料、加工工藝、包裝、運輸以及貯存等環節的影響,其質量差異也很大,關鍵是魚粉的新鮮度。特別是白魚粉。新鮮度直接影響魚粉中氨基酸含量、飼料的適口性和有毒物質的含量。我們一般以組胺、揮發性鹽基氮和酸價作為評價魚粉新鮮度的指標。 1、組胺組胺是生物的敏感毒素,對消化道有強烈的刺激作用,可造成腸胃出血、糜爛,也稱糜爛素。組胺是原料在加工前被微生物分解的產物,腐爛越嚴重的魚加工成的魚粉組胺含量越高。因此組胺是評價原料品質的指標。 2、揮發性鹽基氮氨基酸降解的產物。其含量越高,表明氨基酸被破壞的越多,特別是蛋氨酸和酪氨酸。因此魚粉的營養價值大受影響。 3、酸價酸價是評價魚粉中脂肪的氧化程度。酸價越高,表明脂肪氧化的越嚴重。其結果是不飽和脂肪酸大量被破壞,魚粉營養價值降低;產生難聞的氣味,影響飼料適口性;產生許多有害物質,危害魚類,如瘦背病就是長期投喂氧化油脂導致的魚病。揮發性鹽基氮和酸價高多是由于魚粉在加工過程和包裝、貯運階段的變化。組胺、揮發性氮和酸價都有明確的檢測方法,這里就不再贅述。 魚粉是飼料中最重要、成本最高的原料之一,也是最容易攙假的對象,因此應在檢測魚粉質量方面下大功夫,才能保障整個飼料成品的質量。 2、請教:新鮮度和蛋白哪個對魚粉的品質影響更大? 最近有兩個魚粉樣品,一個新鮮度100、蛋白60,另一個新鮮度150、蛋白65,不知道哪個品質更好一些? -------------------------------------- 新鮮度好的,魚粉品質相對更好。現在我們一般用氨基酸含量評價魚粉的質量高低,蛋白質的影響因素太多,一般用氨基酸的含量評價其品質。 -------------------------------------- 謝謝凌云!如果一個氨基酸水平高新鮮度差,另一個新鮮度好,氨基酸水平低一些,選哪個呢? -------------------------------------- 就選鮮度好的吧。不能被動物有效利用的,再多也沒用。可能還有副作用哈! -------------------------------------- 選新鮮度好的吧,它的適口性也好. -------------------------------------- 看你做什么料,以及這批原料回來多長時間可以用完,兩者價格是否一樣. -------------------------------------- 謝謝各位的指教!那我還是選新鮮度好的吧,我們主要是做豬料,價格差200元應該也合適。 -------------------------------------- 看了你的問題我有個困惑?新鮮度100和150是指什么呢?怎么算出來的? -------------------------------------- 魚粉新鮮度的測定 1、 稱取2克的FM于消化管中; 2、 加入2克的MgO和70ml的蒸餾水; 3、 不經過消化,使用蛋白蒸餾系統進行蒸餾(不要加 NaOH); 4、 用0.1N的HCL滴定。 5、 計算: TVBN(ppm)= 判定:TVBN<90 ppm -------fresh 90 < TVBN < 120 ppm -------not fresh 120 < TVBN < 150 ppm -------bad smell TVBN > 150 ppm -------very bad 2002.11.27.補充: TVBN:Total Volatile Basic Nitrogen總揮發性鹽基氮 原理:揮發性鹽基氮是指動物性食品由于酶和細菌的作用,在腐敗過程中,使 蛋白質分解而產生氨及胺類等堿性含氮物質。此類物質具揮發性,在堿 性溶液中蒸出后,可用標準酸滴定,計算含量。 以上原理為GB5009.44—85肉與肉制品衛生標準的分析方法中摘錄。 -------------------------------------- 公式沒貼上,呵呵,我口頭描述一下公式: 總揮發性鹽基氮 =(VHCL(ml) × NHCL(ml) × 1400.8)/M (g) -------------------------------------- 樓主所測魚粉,新鮮度100的已經不算很新鮮的了,150的太差了,我的意見也是選新鮮度好的,產品質量是必須堅持的。 -------------------------------------- 樓主,我在納悶,你的魚粉是進口還是國產的呢?100的新鮮度,很低啊。好東西, 3、 魚粉的主要衛生學問題及評價方法 楊震國 魚粉是畜、禽、水產飼料中一種非常重要的動物性蛋白質原料,它在飼料工業中的地位不容取代。目前,由于我國漁業資源相對匱乏,魚粉的價格一直居高不下。本文主要從蛋白質鮮度指標、油脂新鮮度指標和霉變程度等幾個衛生學指標對魚粉的品質進行科學的評價。 4、魚粉的質量控制及其在淡水魚飼料中的應用 轉自 《飼料工業》 葉元土1 魚粉質量 1.1 魚粉質量標準 魚粉的質量標準是魚粉質量控制的判別標準,我國已經對魚粉的質量標準作了修改,表1列出了新版魚粉質量標準的主要技術參數。 1.2 魚粉質量的主要內容 魚粉作為一種重要的蛋白質原料,其質量內容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①營養質量。指作為蛋白質原料的營養學價值,包括粗蛋白質含量、氨基酸組成、粗脂肪含量、消化率等內容。②安全質量。指魚粉作為飼料原料的安全性問題,包含對養殖魚體的安全、養殖魚體作為食品對人體的安全(是否藥物殘留、有毒物質殘留等),具體可操作的檢測指標包括魚粉的新鮮度、藥物殘留和衛生指標等。③摻假物質對魚粉質量的影響。 1.2.1 魚粉營養質量的評價 評價一種蛋白質原料的營養質量最綜合的指標是養殖效果,即對養殖魚類生長速度、飼料利用效率及魚體生理機能影響的定量評價指標,魚粉作為一種優質蛋白質原料在這方面的效果已得到公認。但是,對于一種具體需要采購、使用的魚粉產品,如果要進行這方面的定量評價是一件較為費時的工作,一般需要進行養殖試驗才能得到結果。因此,在采購原料判別質量時通常要選用快速的檢測方法和有效的評價指標。 粗蛋白質含量是評價產品營養價值的重要指標之一,利用粗蛋白質指標對魚粉營養進行評價必須結合其它指標同時進行。最理想的評價指標是粗蛋白質的消化率,而測定消化率要通過養殖試驗才能進行。目前采用離體消化率指標則可以快速進行這方面的評價。 消化率是魚粉中可被消化吸收的粗蛋白質含量的真實反映,是評價魚粉質量的重要指標。目前,魚粉工業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在魚粉質量控制方面都有對魚粉胃蛋白酶消化率的規定。秘魯魚粉標準中規定,優質魚粉的胃蛋白酶消化率應為94.0%~95.0%;智利相關的魚粉質量標準中規定為94.0%。我國新版魚粉標準中規定魚粉胃蛋白酶消化率為:特級品紅魚粉≥90%、白魚粉≥88%;一級品紅魚粉≥88%、白魚粉≥86%;二級品、三級品紅魚粉和白魚粉≥85%。 離體消化率測定包括胃蛋白酶消化率、胃蛋白酶-胰蛋白酶消化率、多酶片消化率和魚體腸道消化率幾種測定方法,具體選用哪種測定方法可以結合實際情況選用。我們主張使用魚體腸道消化率方法,即使用魚體腸道勻漿后得到的消化酶粗酶液作為酶源,按照離體消化率測定方法對魚粉進行蛋白質消化率測定。在實際操作時,可以將待測定魚粉與已知的標準魚粉進行同時測定,在判別時只要將待測定樣品的結果與標準魚粉測定結果進行對比即可,只要兩者的測定結果差異在可以接受的范圍內就可以視為合格魚粉。這種相對比較的方法有很多好處,既可以對待測定魚粉的蛋白質消化率進行判別,又可以針對不同魚類對魚粉的消化率是否有差異進行判別;同時,還可以避免離體消化率測定因技術水平、操作方法等因素對消化率測定結果的影響,如魚粉標準的胃蛋白酶消化率要大于80%,而由于試驗條件限制,或試驗人員操作技術的影響,其結果難以達到80%的離體消化率,對結果的判定就難以進行,而與標準魚粉結果同時進行測定時,只需要將待測定魚粉的結果與標準魚粉的結果進行比較就可以了。 對于魚粉營養質量、蛋白質質量鑒定最有效的方法是測定氨基酸組成,因此對氨基酸測定結果進行分析、判定非常重要。我們建議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氨基酸測定結果的判定和分析。 ① 氨基酸總量。理論上氨基酸總量應該大于蛋白質總量,因為氨基酸在水解過程中加入了水分子。而實際上通常是氨基酸總量小于蛋白質含量,主要是色氨酸、部分苯丙氨酸等在酸水解時被破壞,如果摻入的是化學含氮物質,則氨基酸總量會更低。 ② 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必需氨基酸模式是指單一必需氨基酸占10種必需氨基酸(或氨基酸分析實際得到的9種必需氨基酸)總量的百分比;“平衡”是指魚粉的必需氨基酸模式與魚體需要模式的接近程度。在做魚粉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判定時,可以將待測定魚粉的必需氨基酸模式與標準魚粉樣品的必需氨基酸模式對比進行判定。對這兩種模式的接近程度進行計算的最好方法是計算兩種模式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越高,平衡度就越好;如果相關系數很低,表明待測定魚粉氨基酸組成有問題。摻假魚粉要使10種或9種氨基酸的平衡模式與正常魚粉一致是非常困難的。因此,這既是鑒定魚粉氨基酸質量的有效方法,也是鑒別魚粉是否摻假的有效方法。而兩種模式的相關系數可以使用Excel表中數據處理功能進行計算。操作方法是:在Excel表中輸入兩種模式的數據(即兩組數據)→鼠標移至一空格并點擊上方的“=”號→點擊最左邊的“▼”彈出下拉菜單→選擇“其它函數”彈出“粘貼函數”菜單并選擇“統計”→在右邊框里選擇“CORREL”(下方顯示為“返回兩組數值的相關系數”)→點擊“確定”彈出“Array1”和“Array2”數值框→分別在“Array1”和“Array2”中選擇需要計算的兩組數據并“確定”→得到兩組數據的相關系數。 ③特征氨基酸判定。目前在魚粉中為了提高粗蛋白質含量,一般加入處理過的羽毛粉的情況較多,此時,絲氨酸、胱氨酸、脯氨酸的含量較正常魚粉高。 1.2.2 魚粉的新鮮度 魚粉的新鮮度是影響魚粉養殖效果和安全性的重要指標,如何鑒定魚粉的新鮮度也是一件復雜的工作。魚粉新鮮度不好主要是指原料魚或魚粉在儲存、運輸等過程中,由于微生物污染、脂肪酸變質、魚粉自燃等因素,導致蛋白質分解、腐敗、脂肪酸酸敗、蛋白質“焦化”等變質反應。因此,魚粉新鮮度鑒定的重點是對蛋白質、脂肪酸等變質的鑒定。有定性和定量2種鑒定方法。 定性鑒定最有效的方法是感官鑒定,通過看、聞、品嘗等方法進行定性判別。感官鑒定的主要內容包括:①魚粉的顏色和基本形態。不同魚粉樣品具有不同的色澤和外觀形態,正常魚粉的色澤較為均一,不會出現較多的黑色、褐色雜點,魚肉、魚骨、魚鱗等基本可以分辨;摻有處理過羽毛粉的魚粉外觀呈現出肉松狀,摻得越多、肉松狀外觀越明顯。②是否有異味。正常魚粉、新鮮魚粉有一股濃烈的咸腥味,加入肉粉的魚粉有肉粉、豬油的味道;變質魚粉有腥臭味、氨味;油脂氧化后魚粉有酸敗味、哈喇味;焦化魚粉有焦臭味。 定量鑒定方法中,采用揮發性鹽基氮(VBN)和組胺作為評價魚粉蛋白質新鮮度的主要指標,表1中列出魚粉標準規定值。新鮮的原料制成的魚粉,其揮發性鹽基氮 (VBN)和組胺值都低,蛋白質含量高且質量好;而新鮮度差的原料制成的魚粉,其揮發性鹽基氮和組胺值高,蛋白質含量低且質量差。對揮發性鹽基氮(VBN)和組胺測定結果的評價可以結合魚粉標準進行判定。 酸價也是評價魚粉脂肪新鮮度的重要指標之一。魚粉的新鮮程度與其所含粗脂肪的氧化程度有關,魚粉的水分、粗脂肪含量高及保藏條件差等因素都將加快油脂的氧化酸敗,導致產生不良氣味,酸價升高,影響魚粉的質量。酸價測定結果可以結合魚粉標準進行判定。 2 劣質魚粉對飼料質量和魚類養殖的主要影響 首先,在飼料配方中魚粉的使用量是依據魚粉的生物學功能而確定的,使用劣質魚粉、摻假魚粉后就難以達到飼料配方設計的營養價值和養殖效果,可能導致嚴重經濟損失。 其次,劣質、摻假魚粉可能引發一系列飼料質量問題和養殖事故,導致嚴重的經濟損失。就淡水魚類而言,使用劣質、摻假魚粉引發的飼料質量事故和養殖事故,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①配合飼料難以達到配方設計的要求,甚至出現了添加魚粉飼料的養殖效果還不及未添加魚粉飼料的養殖效果好。如在魚粉中摻入較多處理過的羽毛粉后,在魚體腸道里就會形成一層較厚的膠質層,解剖腸道還可以發現與腸道形態一致的膠狀物,這些膠質層和膠狀物是由不能消化、吸收的角蛋白形成的,膠質層可以嚴重影響魚體對飼料營養物質的消化和吸收,使飼料的養殖效果、飼料利用效率顯著下降。②出現不明原因的“疑難雜癥”。如果魚粉變質嚴重和摻入含“蛋白精”的非蛋白氮魚粉,由于氨氮等對魚體消化道、內臟器官等造成傷害,出現魚腸道發紅、皮膚發紅、魚體免疫力下降等癥狀,嚴重的會出現魚體死亡,而這種情況從飼料配方、養殖環境、病害分析中難以找到真正的原因。③養殖魚體體色出現嚴重異常。如魚體表顏色發白、發紅、發黑,或出現花斑癥狀,這類情況在斑點叉尾■、云斑■、黃桑魚、黃鱔、塘鲺、長吻■、武昌魚等種類中發生較為頻繁。④魚體藥殘超標。對于出口水產品的藥物殘留控制非常嚴格,經常會出現魚體藥物殘留超標而無法出口的嚴重情況。從養殖環境、魚病藥物使用、飼料配方中均難以找到原因時,就可能來源于飼料原料,目前這種情況在羅非魚、斑點叉尾■上出現的頻率較高。 3 關于“配方魚粉” 魚粉的主要原料是捕撈的海水魚類和魚片加工的副產物,對于利用捕撈魚類加工的魚粉,其質量受魚種類、大小的影響,不同批次的魚粉產品蛋白質含量等指標有顯著的差異,這是正常的。飼料企業在使用魚粉或魚粉企業在銷售魚粉時,要想做到魚粉的蛋白質含量等指標基本固定不變,就要對魚粉進行“配方”處理,使魚粉產品的蛋白質含量達到設定的值,這就是魚粉的“配方技術”,而魚粉不安全質量問題就發生在配方使用的原料上。為了提高蛋白質含量,魚粉中常加入處理過的羽毛粉、血粉、皮革粉,甚至加入含有非蛋白氮的“蛋白精”(如羥甲基羧氮、磷酸脲等)。加入一個百分點的這類物質就可以提高魚粉3個百分點左右的粗蛋白質含量。這些非蛋白氮對于反芻動物可能還有一點利用價值,而對于淡水魚類則可能導致魚體氨中毒。在“配方魚粉”中使用較多的是處理過的羽毛粉、皮革粉等高蛋白物質,處理方式有水解、部分水解、膨化加工,經過這些處理后,其原有的形態發生顯著變化,在顯微鏡下一般難以辨認。這類物質的蛋白質含量可以達到80%以上,如果對于真實蛋白質含量只有55%左右的魚粉,只要按照“80:20”(80%的粗蛋白為55%的魚粉+20%的處理羽毛粉)的配方就可以使魚粉粗蛋白含量達到60%以上。在魚粉中使用“配方技術”的還有魚片加工副產物制成的魚粉,這類物質主要是魚排、內臟等原料,其直接蛋白質含量只有40%左右,而經過配方技術處理后其粗蛋白質含量可以達到60%以上。對于上述配方魚粉只要測定氨基酸組成和離體消化率,并按照必需氨基酸平衡模式、真實魚粉離體消化率進行判別就可以進行有效鑒定。 4 魚粉摻假技術的變化及其鑒定方法 4.1 魚粉摻假技術的變化 隨著飼料生產企業對魚粉摻假認識的不斷提高,制假者也在設法提高摻假技術,使摻假物質更具隱蔽性。主要表現在以下幾方面:①摻假魚粉外觀越來越好,色澤、氣味更接近于真實魚粉,使感官判斷魚粉質量難度增加;②摻假魚粉的粗蛋白和純蛋白含量越來越理想化,通過單測粗蛋白、真蛋白,或單計算氨基酸總量的方法難以鑒定,必須用消化率、氨基酸平衡模式等進行有效鑒定;③通過對摻假物著色、剖離表層、水解、發酵、膨化及超細化粉碎等工藝處理,盡可能地改變其原有特征,提高檢出難度;④利用技術手段不斷研制出如“蛋白精”等新型非蛋白氮物質摻入魚粉中以提高魚粉蛋白質含量,這在低價、高蛋白魚粉中是常用的摻假方法。 在大多數摻假物中,處理過的羽毛粉、皮革粉等在國產和進口摻假魚粉中出現概率最高。這是因為羽毛粉、皮革粉等蛋白質含量非常高,能夠提高摻雜魚粉的蛋白質含量,而且對其采用不同的處理(粉碎、水解、半水解等),其形態變異非常大,摻入魚粉中不易被檢出。 4.2 魚粉鑒定技術指標 根據上述分析,對魚粉的鑒定指標提出如下建議:①必測指標為水分、粗蛋白、水溶總氮和揮發性鹽基氮 (VBN)、總灰分、酸價、離體消化率,并用顯微鏡分析。這些指標的測定基本可以對魚粉的品質、新鮮度和是否摻假作出有效的判別,關鍵是飼料企業要很好地執行,品管部門要把測定工作作為日常工作內容,并建立技術檔案,積累數據和經驗。②選測指標為氨基酸分析。氨基酸分析是最有效的方法,但是,由于儀器設備購置和維護費用高,使用成本也較高,可以作為選擇測定指標,在必測指標難以滿足要求的時候,存在質量爭議,需要法定機構仲裁時再進行測定。 4.3 魚粉的顯微鏡分析(見圖1、圖2) 顯微鏡分析是可以很直觀地對魚粉進行觀察的技術方法,而一般化驗人員沒有長期堅持、或沒有習慣使用顯微鏡觀察分析。難點在于經顯微鏡放大數倍后,在光照強度變化下物體的表面光澤與通常情況有一定的差異,只有長期堅持才能逐漸習慣,并進行有效分析。在沒有經驗的情況下,可以選用標準魚粉樣品進行對比觀察、分析。觀察內容包括:①是否有異物。魚粉中應該有的物質包括魚肉、魚骨、魚刺、內臟、魚鱗等,魚肉的表面形態特征較為明顯(可以與肉粉進行比較),并帶有一定的顏色,其顆粒大小與粉碎細度有關(見圖1);魚骨、魚刺在顯微鏡下為白色,透明或半透明狀,其大小與魚的大小有關(見圖2);魚鱗表面有紋路,在顯微鏡下容易區分(見圖2);內臟在顯微鏡下一般為深色顆粒。如果有上述成分之外的物體,即有可能摻假。②觀察不同物體的比例,質量好的魚粉,魚肉所占的比例很高,是魚粉中的主要組成物質,而魚骨、魚刺、魚鱗所占比例相對較小。如果在顯微鏡下發現魚骨、魚刺狀物體成分超過魚肉的比例,則有可能摻假,如羅非魚、斑點叉尾■加工副產物——魚排粉,其魚骨、魚刺的比例很高,蛋白含量一般只有40%左右,如果要達到60%蛋白含量就只能摻假,即可能是摻入了處理過的羽毛粉、毛發粉,這些物體在顯微鏡下類似魚刺,且比例會超過魚肉,同時物體大小較正常的魚骨、魚刺要小很多(見圖2);魚鱗的比例和內臟的比例在魚粉中是很小的,如果黑色、深色顆粒過多,也有可能摻假。 5 魚粉在淡水魚飼料中使用的技術方案 5.1 魚粉是營養品質最好的飼料蛋白質原料之一 在所有的飼料原料中,魚粉在促進養殖動物生長、提高飼料利用效率方面的效果是最為明顯的。在配合飼料中是否使用魚粉及使用量不同所獲得的養殖效果會有很大的差異,即飼料中魚粉的使用量與養殖魚產品的生長速度、飼料效率具有顯著的正相關關系,魚粉在配合飼料中的使用對配合飼料的質量有非常直接的關系,如在草魚、武昌魚飼料中基本不用魚粉,但是使用1%~2%的魚粉后,魚體生長速度可以提高10%以上,同時魚體的生理機能也會得到改善。 5.2 魚類養殖利潤狀況影響魚粉在飼料中的使用 水產飼料的終端市場是魚類養殖業,魚類養殖追求的是養殖利潤,而養殖利潤的獲得取決于養殖魚類的成本和魚產品的市場價格的差異。魚產品的價格是隨魚類品種和市場需求而變化的,除了養殖品種可以由養殖生產者選擇外,其它的都隨市場波動而發生變化,因此,對市場價格基本沒有可控制性。養殖成本的70%以上是飼料成本,其中最為關鍵的是養殖單位魚產品所消耗的飼料成本。單位魚產品的飼料成本除了與養殖生產者的技術水平相關外,更主要的是配合飼料的質量,這是可以控制的。配合飼料的質量體現的是養殖魚類的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飼料系數),這就存在一個魚類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與養殖單位魚產品飼料成本的平衡問題,同時也決定了飼料中是否使用魚粉、使用多少魚粉的問題。 養殖魚類的生長速度、飼料轉化率與養殖單位魚類產品所需要飼料成本的關系有幾種可能。 ① 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養殖單位魚產品的飼料成本也高,這是一種可以追求的目標方案。當養殖魚產品價格好、養殖效益好的時候,為了盡快使養殖魚類達到上市規格,養殖者主要追求魚類的生長速度和魚產品的上市規格,即使浪費部分飼料原料、單位魚產品增加一點飼料成本,養殖者也還有較好的利潤率。在這種情況下,為了提高養殖魚類的生長速度,就必須提高配合飼料的質量,而使用魚粉、或增加魚粉的用量就可以顯著提高養殖魚類的生長速度,這是較為便捷的飼料技術方案。此時,不管是什么種類的淡水魚,其配合飼料中均可以適當增加魚粉1~2個百分點的使用量。 ② 生長速度慢、飼料轉化率低,但養殖單位魚產品的飼料成本也低,這是另外一種可以追求的方案。當魚產品市場價格低、養殖魚類利潤很低的時候,就可以采用該方案。此時,對配合飼料的質量要求也會下降,在飼料中可以不用、或減少1~2個百分點的魚粉使用量。 ③ 生長速度快、飼料轉化率高,養殖單位魚產品的飼料成本低,這是養殖者和飼料企業追求的理想目標,這必須依賴于飼料技術的顯著提高和養殖者養殖技術水平的提高。此時,飼料中魚粉的使用達到科學化,飼料品種、魚粉用量、魚粉使用時間、魚粉停用時間等問題在飼料配方技術方案里都實現了規范化。而就目前的情況看,淡水魚類飼料在草魚、武昌魚、羅非魚、鯉魚飼料中基本能夠達到這種較為理想的技術水平,但我國的淡水養殖種類近100種,淡水魚類營養研究的任務還很艱巨。 ④ 生長速度慢、飼料轉化率低,養殖單位魚產品的飼料成本高,這是最不理想的情況,但是,這種情況在我國淡水魚飼料中還較為普遍,這種現狀對魚粉的浪費也非常嚴重。 6 無魚粉或低魚粉飼料技術對策 魚粉在飼料中的營養作用主要是提高氨基酸平衡性和利用效率,與其它蛋白原料相比有比較顯著的優勢,但魚粉的作用不僅在于其蛋白、氨基酸的作用優勢,還在“未知生長因子”、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方面具有營養作用優勢。因此,在不使用魚粉或低魚粉飼料中考慮的技術處理主要包括以下幾方面的內容。 6.1 配合飼料中氨基酸的平衡性和有效性 蛋白質的營養實際上是通過氨基酸的營養作用來實現的,因此,在無魚粉或低魚粉飼料中優先考慮的技術處理是氨基酸的平衡性。由于魚類對單體氨基酸的利用效果很差,在部分種類魚中使用單體賴氨酸、蛋氨酸是沒有效果的。對于飼料氨基酸的平衡就只能依賴于飼料原料中氨基酸的互補作用來實現,在設計無魚粉或低魚粉飼料配方時可以選擇肉粉、肉骨粉、豆粕、菜粕、棉粕等通過比例調整來實現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氨基酸平衡效果的評判可以采用必需氨基酸模式相關系數的大小來判定,即以養殖對象魚肌肉必需氨基酸模式作為標準模式,將配方中必需氨基酸模式與此進行比較,計算兩組模式的相關系數,相關系數越大,表明配方中必需氨基酸的平衡效果越好。但要考慮氨基酸的利用率問題,即必需氨基酸的有效性問題。有些原料雖然蛋白含量很高,但消化利用率很低,如羽毛粉、皮革粉蛋白含量可以達到80%以上,但消化率只有30%左右,無論是單獨使用、或是加入魚粉(摻假魚粉)中,均會使配方中必需氨基酸的有效性顯著降低。因此,在計算必需氨基酸平衡效果時,盡可能選擇消化率高的飼料原料組成配方來進行必需氨基酸的平衡。 6.2 增加油脂的使用量,實現對蛋白質的節約效果 魚類對于碳水化合物利用效果沒有陸生動物顯著,主要利用氨基酸和脂肪作為能量來源;魚類與其它動物一樣,對于能量的滿足始終是第一位的。在魚粉使用量很低或沒有使用魚粉時,必須增加油脂的使用量,以滿足魚類對能量的需要,以此提高魚類的生長速度。可以選擇的油脂包括豬油、牛油、動植物混合油、豆油、菜油等。有資料表明,使用大豆、油菜籽、新鮮米糠提供的油脂較純油脂具有更好的養殖效果,因此,有條件(油菜籽的粉碎、米糠新鮮度的保持等)的企業可以選擇這些油脂油料作為飼料油脂的來源,效果會更好。 由于硬顆粒飼料中油脂達到7%以上時,顆粒的粉化率會顯著增加,因此,飼料中的油脂水平應該控制在7%以下。在要求的范圍內盡可能多用油脂,如控制在6%~7%就可以獲得很好的養殖效果。 當然,飼料油脂水平提高后,為了保障飼料油脂被充分利用,減少氧化油脂對魚體的傷害,應該使用一些添加劑才能有效保證養殖效果和魚體健康。 6.3 提高維生素的使用量 魚粉中含有“未知生長因子”、維生素、微量元素等成分,在飼喂無魚粉或低魚粉飼料的情況下要保障魚體正常的生理機能,可以在這類飼料中增加維生素的使用量。通過幾年的養殖試驗發現,其在保護魚體健康、保護魚體粘液等方面具有很好的效果。在原有水平上再增加20%~30%的維生素使用量,可以獲得較好的經濟效益。 (編輯:高 雁,snowyan78@tom.com) 葉元土,蘇州大學生命科學學院,教授,215123,江蘇蘇州。 5、魚粉質量與新鮮度評價指標 研究中心 周孝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