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飛漲的豬肉價格已成為通脹創三年新高的主要推手。不過農牧業龍頭企業新希望集團預計,豬肉價格短期內仍將維持高位,最早9月後才可能出現回調,但也很難回落至前期低點。 新希望母公司--新希望集團董事長劉永好在接受路透專訪時并建議,擴大飼料加工企業進口玉米配額,通過降低飼料成本進而降低生豬飼養成本。 “豬肉價格將在相對高位上維持一段時間,因為生豬的養殖是需要一個周期的。在今年年底,豬肉價格適度下調是有可能的,明年上半年價格下降幅度將會更大一些。”他稱。 同時接受專訪的新希望集團副總裁王航則指出,隨著高溫天氣抑制豬肉消費需求,以及生豬存欄量和母豬存欄量開始正增長,未來供給將略有上升,加上玉米和小麥的價格平穩,預計9月後豬肉價格或開始下調;但未來即使價格下降也不會回落至前期低點。 他并認為,未來禽肉類在中國人食品結構中的比重將有所上升,占到30%以上,原因是飼養禽類消耗的糧食更少,而隨著中國人的食品快餐化,雞肉的消費量將大幅提升,豬肉在中國人的肉類消費中的重要性將下降。 今年以來國內豬肉價格漲幅較大并帶動了物價上漲。國家統計局稍早公布,6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漲6.4%創36個月新高,其中豬肉價格上漲57.1%,影響價格總水平上漲約1.37個百分點。 建議給飼料加工企業更多進口玉米配額 業界普遍認為成本是推動豬肉價格長期上漲的主要因素。而為穩定豬肉價格,中國政府已開始加力扶持生豬生產并給予補貼。 對此,劉永好表示,臨時的補貼政策會在短期內促進農民多養豬,但也要避免陷入“一少就補、一補就多、一多就賤、一賤就又少”的循環。 中國國務院常務會議此前確定,將加大生豬生產扶持力度,今年中央支持大型標準化規模養殖場和小區建設的投資恢復至25億元人民幣,今後將視情況適當增加。并對養殖戶按每頭能繁母豬100元的標準給予補貼,繼續落實能繁母豬保險保費補貼政策。 劉永好同時表示,希望能夠給飼料加工企業更多進口玉米的配額,以及其他政策支持。這樣才真正有助于降低飼料的成本,從而進一步降低生豬養殖成本。 “既然中國都開始從美國進口豬肉了,為什麼不能更多進口玉米呢?”他指出,進口玉米到中國加工,既可以使加工企業受益,又能降低飼料成本。 但說到新希望公司自身進口玉米問題,兩位高管則都選擇回避。王航表示,新希望未來是否繼續進口玉米,不僅要簡單比較國內外玉米價格,亦要看國內其他替代作物的價格情況,比如小麥的價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