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話通威股份總裁嚴虎 文/圖 《海洋與漁業》記者 曾凡美 談水產業發展前景 從小產業到農村經濟大產業 《海洋與漁業》: 嚴總, 您如何看待水產業的發展前景? 嚴虎:水產業是我國國民經濟的第四產業,在農業發展過程中占有重要地位。改革開放 30 多年來,我國水產養殖業持續迅猛發展,目前已成為世界第一水產養殖大國和水產品供應大國,水產品產量占世界水產品總產量的三分之一以上,養殖水產品總產量約占全世界的 70%。“十一五”期間,我國水產品出口額從 78.9 億美元增長到 138.3 億美元,增長 75.3%,出口額連續 11 年位居我國大宗農產品出口首位,連續 9 年位居全球水產品出口首位。去年,我國漁業得到平穩發展,全年漁業產值達到 6440 億元,五年持續增長 5.7%;全年全國水產品總量達 5366 萬噸,五年持續增長 4%。有關專家預測,預計 2015 年,全球水產品總量將達到 5880 萬噸,人均消費 42 公斤,水產養殖總量占漁業總產量的 73%;預計到 2020 年,全球水產品總量達到 6570 萬噸,人均消費 45公斤,水產養殖總量占漁業總產量的76%;預計到 2030 年,全球水產品總量將達到 7800 萬噸,人均消費 52 公斤,水產養殖總量占漁業總產量的80%。可見,水產養殖業發展空間巨大。漁業已經從小產業發展成為目前農業農村經濟中重要的大產業,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業產業技術調整,提高農產品的競爭力,增加農民收入等方面發揮著越來越重要的作用。可以預見,我國水產養殖業將會越來越受到重視,發展將駛入快車道。 談水產科技創新 兩個“著力”拓展水產養殖空間 《海洋與漁業》: 我們了解到,雄厚的科技創新實力是通威核心競爭力之一,通威也一直在水產養殖模式創新、優化以及技術創新等方面不斷地嘗試探索。我們應該怎樣著手來拓展水產養殖空間? 嚴虎:通威股份作為一個富有社會責任感和使命感的大型農牧企業及中國水產飼料行業龍頭企業,一直專注于水產科技的研發和應用,長期致力于動物營養、環境保護、工廠化養魚、食品安全以及養殖業的可持續發展的科學研究,并開發出了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飼料產品,引種和培育了各種名、特、優水產品新品種。企業生命不息,創新不止。如何有效利用現有研發資源,為研發體系注入新的活力,加強技術研究,推動技術升級的同時,實現技術與市場的有效對接,這是通威在迎來跨越式發展階段需要思考的現實問題。當前公司在水產科技研發領域包括良種培育、水產養殖模式的試驗與推廣、水產飼料配方的優化、魚苗的研究與應用等領域不斷加大投入力度,并多次參與國家多項重點科技研發項目,國家科技部、國際科技交流重點項目并將繼續攻克各類水產技術難題,推出眾多研究成果,為中國水產行業的發展增添重要力量。 實現水產養殖健康持續發展,我認為要落實好以下兩個“著力”,創新發展養殖模式,拓展水產養殖發展空間。 著力優化傳統養殖模式。水產養殖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工程,養殖過程中的養殖環境、苗種、飼料、養殖技術、管理水平、魚病防治等各個環節對水產養殖效益及水產安全有著直接的影響。在優化傳統養殖模式方面,通威做出了卓越的貢獻,研發積累了大量可滿足市場不同需求的水產養殖模式,這些養殖模式的推廣與應用對突破傳統養殖技術的瓶頸,確保養殖效益和食品安全將產生重大的現實意義和深遠的歷史意義。 著力發展集約化養殖模式。一方面,發展工廠化養殖。隨著養殖水面的減少,傳統養殖模式已經難以滿足人們日益增長的水產品需求。工廠化養殖不受時空也不受自然制約,運用當代先進的科學技術進行全人工養殖,實現高效、高產、節水、節地等方面的優勢是其他養殖方式無法比擬的。1999 年,通威成立了工廠化養魚車間,專門從事水產飼料配方研究和無公害節水型養殖,研發了封閉循環水工廠化養殖技術,為工廠化養殖在中國的推廣應用做出了重要的努力和嘗試。建成以來已取得了鱘魚、河豚、江團、大口鲇、胭脂魚等名優水產的養殖和繁育成果。另一方面,發展水庫網箱養殖。水庫網箱也是水產養殖的一個重要形式。我國水庫資源非常豐富,已建成水庫約 8.6 萬座,水面超過 200萬公頃,占淡水面積的 11.5%。2008年,水庫的魚產量達到 241.5 萬噸,約占全國淡水魚總量的 11.63%。但目前在實施網箱養殖的過程中,投餌網箱養殖產生的魚糞和長餌殘食直接引起耗氧和有機物的污染,導致水體富余營養化,將影響養殖水體生態系統和良性循環。為確保水域生態安全和水產品質量安全,通威股份國家級技術中心和貴州省羅甸縣星火生態養殖公司聯合研究的水庫深水網箱投餌魚糞收集技術有效解決了上述問題。這一成果的誕生,將為保障全球水產優質蛋白質供應,解決全世界海水、淡水養殖與養殖污染之間的矛盾,保證水產養殖產業的可持續發展,奠定基礎,實現了生態、經濟、社會三大效益的統一。 談水產品質量安全 承擔社會責任確保飼料原料安全 《海洋與漁業》: 最近雙匯瘦肉精事件再次拉響了我國食品安全的警鐘,這對通威等水產飼料企業來說有什么警示意義? 嚴虎:近段時間來,雙匯瘦肉精事件再次使得食品安全問題成為人們擔憂和關注的焦點問題。我國是世界水產品主要生產國、消費國和出口大國。國內外市場對食品質量安全的要求越來越高,我們的水產行業與企業必須承擔起相應的社會責任和使命,加強科技創新。具體來講,我認為,可以從飼料安全、良種培育、疫苗應用、水質調節、水產品加工等環節入手,提高技術研發和應用水平,繼而提高水產品質量安全技術水平,保證消費品安全和我國水產品的競爭優勢。 目前我國已有大小飼料企業 11000家,飼料原料產量達 1.5 億噸,位居世界第二,占全球的近 20%。飼料質量是影響生態系統、養殖動物的抗病力和產品質量的關鍵因素之一,飼料原料安全直接影響到飼料產品質量安全。而近年來,原料價格跌宕起伏,質量參差不齊,給飼料安全和水產品安全帶來很大的隱患,因此,選用優質安全的飼料原料,加強源頭的控制,對保障飼料產品質量顯得尤為重要。而提高檢測手段是確保飼料原料安全的重要屏障。2008 年,通威股份投入了數千萬元成立了國內一流、國際先進的檢測實驗室,并于 2009 年 4 月正式通過國家實驗室認可,在飼料原料安全檢測方面已經完全能夠滿足檢測需要,確保了通威使用的原料安全。 近年來,出現了大宗養殖品種種質退化、生長緩慢和病害增多的現象,滯后的水產苗種良種繁育工作難以滿足現代化養殖的發展需求,為此應當進一步完善水產苗種繁育體系建設,提高水產良種覆蓋率,切實保證水產養殖業健康持續發展。 長期以來,我國水產病害控制主要使用各種抗生素藥物,而濫用藥物違背健康養殖宗旨,給水產質量安全帶來很大隱患。國際上,水產疫苗的應用在世界水產養殖發展過程中已經顯示出良好的前景。由于其在預防水產養殖暴發性、流行性及魚的病害防治中發揮積極作用,大大減少了抗生素等化學藥物在養殖業方面的使用量。因此,用水產疫苗代替危害性大的化學藥品勢在必行。養殖水體的水質惡化是造成水生動物疾病暴發的主要原因,因此水質調節對水產養殖的發展顯得十分重要。微生態制劑對水生動物無損害作用,無污染無殘留,且能促進養殖水體微生態平衡,目前用微生態制劑對水質進行調控已經越來越普遍。因此使用微生態制劑已經成為水體調節的最佳方法,成為水產養殖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必然趨勢。水產品加工是保證水產品安全的關鍵環節。致力于打造世界級安全食品供應商的宏大愿景,通威近年來強勢介入水產領域的發展,并在相關技術領域取得重大突破。通威股份于 2010 年完成的“電化水制備、作用機理及其在水產品加工中的應用研究”成果為我國水產品加工業發展提供了新途徑,經研究證明,電化水在一定程度上可降低魚體某些藥物殘留,有效提升了魚片的品質,獲得了顯著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下一步要加大對該技術的推廣,包括在我國各級水產加工企業的推廣,以及各級市場待售魚上的推廣,并制定相關的技術標準。 談“十二五”規劃 實施人才第一發展戰略袁 全面向服務供應商轉型 《海洋與漁業》: 2011 年是“十二五“開局之年,通威股份在未來五年有什么新的規劃? 嚴虎:進入“十二五”時期,我國水產行業的發展也進入了新的歷史階段,對水產科技以及水產企業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水產企業如何發揮自身優勢,有效參與市場競爭,推動漁業尤其水產養殖業的發展,關系著企業自身的命運,也關系著水產行業尤其是水產養殖業的進程。根據近日農業部在京召開的引進國際先進農業科學技術計劃 (948 計劃) “十二五”啟動會上的信息,未來五年,農業部將重點支持農業生物資源、重大產業轉型技術、前瞻性高新技術、應對全球挑戰技術和農業科研新理念新方法等五大領域的技術引進。毫無疑問,水產科技的研究與利用也必將獲得政府相關部門的大力支持。因此,我們全行業要積極行動起來,切實加強技術研發與應用,重點圍繞良種培育、重大疫病防控、水產養殖方式、水產品質量安全等方面組織優勢力量開展聯合攻關,切實解決漁業實際生產過程中的關鍵技術問題提升我國農業科技的整體水平,進一步縮短與國際先進水平的差距,為我國現代農業發展提供更強有力的科技支撐。 對于通威股份的“十二五”規劃我在這里簡單說說:一、在水產飼料龍頭企業這一塊,相比“十一五”末“十二五”期間的最低計劃產量翻一番,目標經濟翻兩番;二、更重要的是我們將在水產種苗、食品這兩個高端來推動中國水產養殖業的發展;三繼續推動發展模式、方式轉變,聯合水產行業中的各類優秀人才和優秀企業、科研機構、大中院校聯合研發、聯合發展,加快加速行業的發展;四、把人才戰略作為未來通威的第一發展戰略,把科技人才戰略擺在重要位置。五、我們提出,從今年開始以及未來五年,通威要實現從一個生產制造商到服務供應商的全面轉型,為行業提供優質種苗、飼料、技術和可追溯安全食品;更重要的是我們圍繞兩個中心轉型:一個是如何實現客戶價值的最大化,作為未來五年甚至長期轉型的中心工作,讓我們的養殖戶真正擴大規模,提高產效,真正實現他們價值的最大化,特別是我們的終端用戶,這不光包括我們的養殖戶,當然也包括我們的供應商和所有合作伙伴;另一個中心轉換是,圍繞員工價值的最大化轉換,以人為本,實現員工價值利益最大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