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1日,第九屆亞洲漁業和水產養殖論壇在上海開幕,來自54個亞洲國家和國際組織的1000多名專家學者出席論壇并將在21—25日圍繞“更先進的科學,更優質的魚類,更美好的生活”這一論壇主題,為亞洲漁業可持續發展建言獻策。農業部漁業局趙興武局長在上午的論壇開幕式上致辭并在下午召開的第四屆國際漁業資源增殖大會上做了題為“加強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走生態文明建設和漁業可持續發展之路”的主旨報告,上海市農委孫雷主任、亞洲水產學會主席Ida Siason教授、上海海洋大學潘迎捷校長出席開幕式并講話。 趙興武局長在開幕式講話中指出,中國是一個文明的古國,中國水產養殖具有悠久的歷史。2500年前范蠡撰寫的《養魚經》是世界上最早的一部養魚專著,已經被譯成多國文字,成為人類水產養殖史的寶貴文獻遺產。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漁業一直堅持“以養為主”的發展方針。1988年中國水產養殖產量達到532萬噸,超過捕撈產量;1989年中國水產品產量達到1152萬噸,躍居世界第一位,成為世界主要漁業國家,成功走出了具有中國特色的“以養為主”的漁業發展道路。2010年中國水產養殖總產量達到3829萬噸,淡水水產品出口約120萬噸。據聯合國糧農組織最新公布的資料顯示,中國水產養殖產量占世界的62%,占亞洲的70%,是世界唯一一個養殖產量超過捕撈產量的主要漁業國家。同時,中國漁業科技教育和推廣工作取得長足進步。漁業科技進步貢獻率從1978年的不到30%提高到2010年末的55%,水產養殖業的應用技術處于世界先進水平,水產品加工總體上與世界先進水平保持同步。“以養為主”的指導方針和世界最有效率的淡水漁業的養殖技術,促進了中國漁業持續健康平穩安全發展。美國學者萊斯特·布朗博士(《誰來養活中國》的作者)在2008年接受《環球時報》采訪時,高度贊揚中國的淡水漁業,認為中國的淡水漁業是對世界的一個重大貢獻。 趙興武局長還指出,在今后的漁業和水產養殖發展中,中國愿意為世界特別是亞洲漁業和水產養殖提供更先進的技術和更科學的方法,為世界特別是亞洲提供更優質的魚類,為世界特別是亞洲人民更美好的生活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趙興武局長在主旨報告中介紹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的經驗與成效。趙局長介紹說,中國政府依法進行水生生物資源養護,頒布實施了《中國水生生物資源養護行動綱要》,先后制定并實施了海洋捕撈漁船“雙控”、海洋伏季休漁和長江、珠江禁漁期制度,加強水生生物重要棲息水域保護,積極開展瀕危水生動物保護,對控制和壓減捕撈強度,促進水生生物資源種群資源恢復,促進漁民增收和漁業持續穩定發展發揮了重要作用。 亞洲漁業論壇由亞洲水產學會每3年舉辦一次,是國際上重要的漁業學術活動。此次,亞洲漁業論壇在我國召開,對于世界了解中國漁業發展狀況和漁業資源養護成效以及促進亞洲漁業可持續發展將發揮積極作用。 本文來源:農業部漁業局資源環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