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我省飼料企業積極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取得明顯成效 近年來,我省飼料企業積極向其產業的下游——畜牧產業發展,開展農業產業化經營,既推動了飼料產業穩定健康發展,也通過探索建立的多種產業化經營模式,促進了畜牧產業發展,成效明顯。一是實施產業化經營的飼料企業數量較多。2010年底,全省有畜牧產業化省級重點龍頭企業66家,其中飼料企業29家,占44 %。二是利益聯結機制較為緊密。飼料企業在推行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利用自身實力比較強的優勢,把農戶養殖作為飼料產品的終端客戶和養殖加工環節的“第一車間”,與農戶建立了比較緊密的利益關系,是我省農業產業化經營中利益機制比較完善的產業之一。三是實施產業化經營的效果較好。通過產業化經營,企業和農戶形成了多種“共贏”模式,取得了良好效益。首先是飼料銷售減少了中間環節,企業和農戶都受益。其次是通過賒銷的方式為農戶提供飼料,減輕了養殖戶的資金壓力,對推動規模養殖發揮了重要作用。第三是企業為農戶的養殖提供仔畜(禽、魚)、飼料、服務等,并高于市場價收購農戶的產品,通過加工品牌銷售,降低了農戶的養殖風險,穩定增加了農民收入。 尤其值得肯定的是:飼料企業在實施產業化經營中,除了一般的訂單模式外,結合實際,探索建立了多種與農戶聯系較為緊密的產業化經營模式,在帶動農戶發展現代畜牧業和增加農民收入方面發揮了重要作用。主要有: (一)一體化經營模式 飼料企業以飼料業為基礎,向畜牧產業延伸,整合良種繁育、養殖、屠宰加工、銷售等環節資源于一體,參與“從飼料——養殖戶——加工——到餐桌”的全過程經營和管理,形成一體化經營模式。這種模式中間環節少,質量可控,既保證了食品安全,又提高了經營效益。通威公司探索建立的“邛崍模式”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該公司通過收購兼并和自我發展等方式,把畜禽產業發展相關的飼料、獸藥、繁育、加工、銷售、融資擔保等生產、服務環節全部整合在公司內部,形成一個管理主體下相互協調的關系,同時,通過“公司+合作組織+農戶”的方式,帶動農戶集中發展適度規模養殖,取得良好效果。目前,“邛崍模式”產業鏈上各要素資源在公司控制下運行的企業有8家,總投資約5億元,年生產飼料15萬噸、可控出欄肉鴨1500萬只、可控出欄生豬60萬頭。 (二)養殖園區模式 養殖園區模式是由公司統一建設養殖產業園區,吸引農戶入園區生產的一種模式。在生產過程中,公司統一提供飼料、良種仔畜(禽)、獸藥等生產資料,統一技術規范、指導和防疫,統一產品回收并加工銷售。這種模式標準化程度高,效益好。鐵騎力士集團探索建立的“圣迪樂村模式”是這種模式的典型代表。該公司2002年開始在梓潼縣建立標準化的蛋雞養殖園區,帶領2700多戶農戶進入園區。此后又相繼在四川、湖北、江西、安徽等地興建8個園區,使公司年存欄父母代蛋種雞60萬套,提供4200多萬羽優質雞苗,存欄商品蛋雞300萬只,成為中國最大的安全雞蛋生產企業、西部最大的蛋種雞生產企業。在產業化經營上,公司為入園農戶提供種苗、飼料、防疫、技術等全方位服務,進行封閉管理,雞蛋質量有保障,打造了高端“圣迪樂”雞蛋品牌,產品暢銷四川,遠銷省外。同時,公司按保護價回收產品,并設立了“聯保互助基金”,“專用風險基金”,最大限度降低農戶養殖風險,保障農戶的養殖收益。 (三)代養寄養模式 代養寄養模式是由農戶提供圈舍,企業提供仔畜(禽),農戶負責飼養,企業負責回收產品的產業化經營模式。運行程序包括:(1)農戶按照企業的要求,修建規范化、標準化的圈舍,并與農戶簽訂代養寄養協議;(2)企業向農戶提供仔畜(禽)、飼料、防疫和技術指導服務,農戶按要求飼養育肥;(3)公司回收產品,并根據增肥重量、飼料消耗等進行核算,向養殖戶支付現金。這種模式養殖戶投入少、風險小、收入穩定;企業減少了圈舍、人工投入,是一種“雙贏”模式。從事農業產業化經營的飼料企業,不少都采用這種模式,特驅公司是其中規模比較大的一家企業。該公司利用屬下飼料生產廠比較多、分布比較廣的優勢,從2006年開始發展以豬和雞為重點的畜牧業,僅5年時間,就在四川、重慶、云南、貴州等地建設了數個養殖基地,年出欄生豬5萬頭、肉雞2000萬只。除飼料企業外,我省從事產業化經營的養殖企業和肉食品加工企業,不少也采用這種模式帶動農戶發展畜牧業生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