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軟體動物中,牡蠣的分類是難度最大,也是最混亂的,但如今中科院海洋研究所的專家不僅對牡蠣的種屬進行區分,還為他們排出了分化時間、定出了親疏遠近,儼然編寫出一部牡蠣家族的“族譜”。3月 31日,記者獲悉,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在牡蠣起源和演化方面的研究取得重要進展 ,研究指出,西北太平洋分布的巨蠣屬 5種牡蠣的分化時間在270萬年至2800萬年之間,而這一“族譜”繪制僅用了5只牡蠣。 據了解,此次選擇了目前主要養殖種類中的7種巨蠣屬牡蠣進行分析,“巨蠣屬牡蠣個體大,經濟價值高,研究相對較多。”據參與該項研究的中科院海洋研究所劉曉研究員介紹,包括中國近海自然分布的長牡蠣、葡萄牙牡蠣、熊本牡蠣、近江牡蠣和香港巨牡蠣等5種巨蠣屬牡蠣,另外兩種作為參照研究對象的是東南亞易遷巨牡蠣、大西洋分布的美洲牡蠣。 研究工作首次明確界定了我國沿海分布的5種巨蠣屬牡蠣的分化時間在270萬年至2800萬年之間,其中長牡蠣與葡萄牙牡蠣的分化時間最短,僅270萬年;而西北太平洋海域分布的5種巨蠣屬牡蠣與印度洋分布的易遷巨牡蠣間的分化時間為4300萬年;而亞洲分布的6種巨蠣屬牡蠣與大西洋分布的美洲牡蠣早在8300萬年前即已分離。 本項研究還根據已發表的數據估算出我國南海分布的咬齒牡蠣與巨蠣屬牡蠣的分化發生在一億多年前。 在本次發表的研究成果中,也同時估算了牡蠣與他們遠親的分化時間,比如牡蠣與扇貝是從4.2億年前開始分化的,貽貝與牡蠣和扇貝的分化時間在4.8億年前,而鮑、螺等單殼貝類與扇貝、牡蠣、貽貝、蛤等雙殼貝類則早在5.4億年前就已“分家”。 據了解,該項研究進一步證實了亞洲是世界牡蠣起源中心的假說。經過對該7種巨蠣屬牡蠣的線粒體基因組結構和基因排布順序的深入研究,科學家們發現,亞洲分布的6種巨蠣屬牡蠣的基因數量和排布順序完全一致,表現出不同尋常的保守性,而太平洋海域牡蠣的這種基因排布順序的高度保守性作為一種新的遺傳類型被公開提出屬首次。 據中國科學院海洋研究所劉斌研究員介紹,此項重要研究進展闡明了牡蠣的進化路徑,確定不同牡蠣品種的親緣關系,對于味美、質優、高產牡蠣新品種的培育具有積極推動作用。此項研究成果是青島海洋科學研究國家隊的又一重要進展。 據了解,對于牡蠣的分類研究從二十世紀初就開始了,而該團隊針對牡蠣演化關系和分化時間的研究工作是從2006年啟動的,劉曉說,這份“族譜”只用了5只牡蠣做樣本研究。 本文來源:半島網-半島都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