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我30畝魚塘總共調水才花了6000元,一條魚都沒發病。”惠州小金口鎮馬嶺的羅非魚養殖戶黃懷進告訴記者。對比其周邊有些養殖戶單買漁藥就花了1萬多塊錢,非但多花錢,魚還發病,黃懷進很慶幸自己的選擇。此外,由于全程投料,養殖魚長速快,不但主養的羅非魚產量高、效益好,混養的淡水白鯧、草魚等也獲得了很好的短期經濟效益。 據了解,在小金口甚至整個惠州,養羅非魚的多是來自浙江縉云的老鄉,他們采用魚鴨混養的立體養殖模式,年初投苗,年底清塘,一年一造。黃懷進就是其中的一員。 養羅非魚全程投料 “在周邊,像我這樣全程投料的并不多。”黃懷進介紹,大部分養殖戶都是前期全鴨糞投喂、到了后期才投一些飼料,而像黃懷進這樣從投苗就開始喂飼料的養殖戶并不多見。“都擔心全程投料成本高,其實算下來并不高,算上其他的混養品種,飼料成本大概是2.3元/斤?!秉S懷進說。 黃懷進介紹,上一造魚是在去年清明后投苗的,魚苗規格3cm左右,密度1300-1400尾/畝,在魚苗期就開始投喂沉水料。到了農歷6月,羅非魚規格達到2.5兩/尾左右。此時,賣掉魚塘里面混養的大頭、白鰱及淡水白鯧等魚近2萬斤,開始純養羅非魚。由于賣魚騰出了1萬多斤魚的空間,開始加大投喂量,按照100斤魚投喂3斤料的量投喂,高峰期投料量達每天5包。短短兩個月后,魚體規格從2.5兩/尾增長到1.5斤/尾。 黃懷進第一次拉網出魚是在去年農歷九月十五,“只拉了一個塘角,就有1.4萬斤,1斤半的占六成以上。”他告訴記者,農歷十月初又拉網一次,直至農歷十月下旬清塘,三次共出魚3.2萬斤,平均規格最大時可達1.7-1.8斤/尾。 混養其他品種增加效益 與高密度的純養模式不同,混養模式即是充分地利用陸地、水體等空間以達到效益的最大化。但黃懷進認為,既然是主養羅非魚,那么其他品種就是為了羅非魚服務的。 在魚鴨混養模式中,黃懷進養的鴨子并不多,30畝水面只養了蛋鴨2500只?!梆B鴨子主要是為了肥水?!碑敯胂镍喖S流入池塘中被二次利用,為水中的羅非魚提供了浮游藻類等生物餌料,促進魚的生長。 同時,黃懷進也充分地利用水體空間,混養了其他品種的魚,分別有在清明前投放的淡水白鯧3000尾、鯽魚1000尾、白鰱2000尾,分三批投放的大頭共4200尾,農歷六月份投放的草魚2000尾。 與別人不同的是,黃懷進投放的淡水白鯧是規格只有200尾/斤的小苗,并且全程投料。從投苗時開始算起,3個月后即可賣魚,規格可達1.3斤/尾左右。據其介紹,周邊的養殖戶都是同期投放4兩左右的淡水白鯧魚苗,但因只投喂鴨料,生長速度慢,同樣喂養三個月卻很難達到相同的規格。 由于全程投喂羅非魚料,也加快了其他魚的長速,農歷6月底大部分已達規格,可以出售。黃懷進認為,淡水白鯧和草魚在混養池中的短期利潤較高,“農歷6月底,我就將塘里的淡水白鯧、大頭、草魚等全部賣完,近2萬斤?!贝俗龇?一方面賣魚所得可用于羅非魚養殖的飼料支出;另一方面可以騰出相應的水體空間供羅非魚生長,此時加大羅非魚的飼料投喂量,可加快羅非魚的生長。 注重水質管理 黃懷進也深知“養魚先養水”的道理,特別是近年來羅非魚的病害逐年嚴重,其更是注重日常的水質調節、病害防治。 在炎熱的病害高發季節,黃都會先殺蟲、消毒,再以芽孢桿菌、益母菌等調水。“農歷6月以后,即純養羅非魚時,幾乎是每月調水一次?!秉S懷進告訴記者,去年共調水四次,不僅無死魚,調水花費也只需6000元。 另外,黃懷進多年的養殖經驗得出,拉網賣魚前后也是要注重水質管理的關鍵時刻?!叭ツ暌蛄_非魚第一次拉網前沒有做好,拉網后沒幾天就死了幾百斤魚。”黃懷進回憶起來還有些惋惜。有了第一次的教訓,其后兩次拉網前都先對水體進行消毒,再潑灑一些抗應激的藥物,這樣既調節了水質,又增強了魚體的抗應激能力,保證魚不受損傷。 雖說養羅非魚黃懷進已經自成一套模式,但其仍告訴記者,“去年利潤并不高,還在繼續摸索,需要不斷改進,以尋找最高利潤?!?BR>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