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ttach]113113[/attach] [attach]113114[/attach] [attach]113115[/attach] 當在超市看到一排排擺放整齊的金槍魚罐頭,你能夠抵御它們的誘惑嗎?別忘了,人類的漁業活動正在使許多海洋魚類面臨滅頂之災,這其中就包括一些高度瀕危的物種,例如藍鰭金槍魚。然而刊登在12月15日出版的美國《科學》雜志上的一項分析結果,或許多少能夠減少其中的一些憂慮。研究表明,生活在太平洋中的4種主要金槍魚的數量并沒有像人們想象的那樣大幅度下降,人類的漁業捕撈一共減少了26%的生物量。 美國火奴魯魯市夏威夷大學的John Sibert和他的同事研究了從1950年開始的54年的太平洋漁業數據。研究人員著眼于其中的漁業捕撈記錄,并利用一個標準模型評估了海洋中現存的種群數量。在他們調查的8種主要魚類中,黃鰭金槍魚受人類漁業捕撈的影響最大,大約有64%的生物量因此而損失。與此相反,北太平洋藍鯊所受的影響最小,人類捕撈僅涉及到9%的種群數量。同時,太平洋的漁業活動使飛魚——在食品店常見的一種金槍魚——的生物量減少了21%至26%。Sibert表示:“令人感到驚訝的是,某些物種僅受到了非常有限的影響。”通常情況下,當魚類的種群數量不及最初的40%時,人們便開始考慮對其進行保護。 然而這并不意味著可以忽視工業化捕魚對一些物種造成的破壞性影響,特別對于那些大型魚類。例如,從頭到尾體長大于175厘米的金槍魚,曾占太平洋金槍魚生物量的5%,然而如今,這一數字僅為1%。 加拿大哈利法克斯市達爾豪西大學的Boris Worm指出,這些處于食物鏈上游的食肉動物數量的減少,將有助于解釋為何一些體型較小的魚類至今依然“人丁興旺”。他表示:“我基本相信飛魚的種群保持得非常完整。”Sibert說,如果漁業捕撈能夠減少20%,那么其他幾種魚類——例如黃鰭金槍魚——的種群數量將更加穩定。他指出:“它們現在并沒有處于臨界點上,但是這種狀況如果再持續5年,那么我們將面臨巨大的困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