豬丹毒是豬丹毒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熱性傳染病。其臨床癥狀與剖檢特征為高熱,急性敗血癥,亞急性皮膚疹塊,慢性疣狀心內膜炎及皮膚壞死與多發性非化膿性關節炎。 本病有一百多年研究歷史,但至今尚未完全控制,有時仍在一些養豬國家中爆發流行,給養豬業造成嚴重經濟損失,成世界性分布。1878年Koch從實驗小白鼠體內分離到一種被稱為“小白鼠敗血性”后,豬丹毒才被確認為一種傳染性疾病。1882~1883年,Pastear系統敘述了引起豬丹毒的病原,并介紹了豬感染情況。在我國最早發現于四川,1945年以后,其他各省相繼有所報道,是威脅養豬業的一種主要傳染病。 一、病原 豬丹毒是由致病微生物浸入機體引起的一種急性,致死性傳染病。其病原為豬丹毒桿菌,同樣是一種人畜共患疾病。病原體桿菌寄生在病豬的所有器官。扁桃體、腸道、膽汁、骨髓體以及病豬的唾液、分泌物、排泄物和傳染的飲水及土壤等可以成為本病的主要傳染源。豬丹毒病豬皮膚上常出現淡紅和紫紅色的疹塊,皮膚壞死,關節炎心內膜炎。3~12月齡豬都可發病,但主要侵害3~5月齡架子豬。豬丹毒絲菌的血清型比較復雜,1973年為止已命名的豬丹毒血清型有1、2、3……22及N型25個血清型和1a、1b及2a、2b亞型,23、24型為我國徐克勤等所分離。我國致病豬丹毒桿菌主要是1a和2型。豬丹毒桿菌表面有一層蠟樣物質,因此對外界環境的抵抗力很強,在深埋的豬尸體內尚能存活7~9個多月,在熏肉內可存活3~4個月,鹽腌肉內可存活5~6個月:土壤內能存活40d左右:嚴重地威脅著小型養豬場、農村散養戶養豬業的健康發展。但該病對熱的抵抗力較弱,煮沸即死。對一般消毒藥、甲醛類、含氯消毒劑和堿類制劑較敏感。即使較低濃度也能有效。如用0.2%福萊神碘、l%漂白粉、1%氫氧化鈉或5%石灰乳等均能很快將其殺死,豬胃內的酸度不能殺死該菌,因此可以通過胃進入腸道。 二、流行病學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發生,但在北方地區以夏季炎熱,多雨季節流行最盛,而在南方地區則在冬春季節流行。常呈散發性或地方流行傳染,有時爆發流行。豬丹毒桿菌隨病豬的糞便、唾液、尿液、鼻分泌物排出體外,或處理不當的尸體、污染土壤、飲水或飼料等,經消化道和損傷的皮膚感染。病豬、康復豬、健康帶菌豬以及吸血昆蟲,都是豬丹毒絲菌的傳染源。病愈豬和健康帶菌豬的帶菌率高達30%~50%,而且主要存在于扁桃體,膽囊和骨髓處。由于該菌生存時間長,常呈地方性流行,北方地區在炎熱多雨和蚊蠅活躍的7~9月最容易感染,秋涼后逐漸減少,而在南方地區,往往冬春季節也可形成流行高潮,本并常為散發性或地方流行傳染,有事也發生爆發流行。4~5月齡架子豬發病最多。而老齡豬和哺乳仔豬發病少,其他動物感染的也較小(人類如感染本病稱“類丹毒”).其重要性伴隨著養豬業的集約化而增加。經濟損失主要由急性暴發的死亡和高額醫療費所致。慢性感染本病的豬對增重影響較大;本病的主要傳播途徑是空氣源感染,通過豬只相互直接接觸或通過短距離的飛沫小滴使疫病傳播。在豬群之間的感染主要由帶病豬引起,而且與飼養密度、衛生管理、氣候變化等因素密切相關。該病流行初期豬群中,豬只常呈急性經過。病豬白細胞總數增加,嗜酸性球比例增多,往往突然死亡1~2頭多為健壯的大豬,以后陸續出現較多的死亡。如發病后,迅速將病豬隔離,用青霉素治療和氯化鈉消毒,對病死豬及圈舍作無害化處理。而對尚未發病豬臨時進行免疫血清預防接種,常能取得較好的效果,終止流行。 三、臨床癥狀 豬丹毒潛伏期與豬的體質、抵抗力、感染途徑,病原菌的多少及其毒力有密切關系,一般為3一5d,最短的ld,最長為7一9d,根據病理性狀,按病理特征主要分為:“特急性、急性敗血型、疹塊型、慢性型”三個類型。 3.1特急性型 人工感染試驗證實,靜脈注射100億~600億菌/頭,注射后24~48小時開始發病,體溫高達42℃以上,發病12小時后精神沉郁,食欲減少至廢絕,頸下,胸腹,背側出現丹毒性紅斑,體溫升高時,心音增強,心率140~160次/分鐘,瀕死期高達240次/分鐘以上,后期可至80次/分鐘,一般持續1~2小時,躺臥不起,抽搐呈游泳狀,鼻孔流出的白色泡沫狀液體,不久倒斃。 3.2急性敗血型 為急性流行初期,個別健豬不表現任何癥狀突然發病死亡。多數病豬表現明顯癥狀,體溫高達42一43℃,留熱不退;病豬虛弱、打頗、食欲減退,有的厭食嘔吐;精神萎靡,眼結膜充血:喜臥不愿走動,行走踉蹌,步態僵硬,似有痛感:站立時背腰呈弓形,對抓捕不加抵抗;糞便多無變化,有的豬糞便干硬并帶粘液,后期出現腹瀉。嚴重的病豬出硬氣,速度加快,結膜發鉗。有部分病豬耳、頸、背處、腹部、四肢內側潮紅、發鉗。皮膚上出現大小不等的紅斑,指壓斑塊消失。病程2一5d,如未及時治療,病程1一4d,死亡率達85%一90%以上,哺乳仔豬斷奶仔豬得豬丹毒時也有突然發病,出現神經癥狀抽搐,倒地而死的現象,病程在2d內。 3.3疹塊型(亞急性型) 體溫升高41℃,特征性病變表現為:精神沉郁、虛弱、糞便結燥、時有麻痹和惡心。經過l一2d后,身體的各個部位,特別是胸側、背部、肢外側、頸部出現界限分明的類圓形、方國形或菱形的紫紅色斑塊。稍凸出于皮膚表面,與周圍的皮膚形成鮮明的對比,俗稱“打火印”或“鬼打火”.疹塊充血,用手指按壓退色,與豬瘟按壓紅斑不退色相區別。但黑豬不易發現察覺,用手摸可感覺有疹塊。病豬疹塊先呈淡紅,后期變為紫紅色,以后中間隆起、干燥、壞死,形成棕色痂塊而痂皮脫落。病豬體溫下降,病情l一2周后可恢復。死亡率為1%一2%.該型多為良型,但有的繼發感染也有病情加重而死亡的。現實生活中較少見此類型病例。 3.4慢性型 這種類型多由急性型和亞急性轉化而來的非化濃性關節炎(或四肢關節炎)和疣狀心內膜炎,表現為:伴有發現虛弱便秘,患結膜炎。常見的有漿液纖維素性關節炎疣狀并發慢性心內膜炎和皮膚壞死。前兩個癥狀可同時出現在同一頭病豬體內,后一個癥狀可單獨存在。關節炎型病變多發生在四肢關節,特別是附關節、腕關節、髖關節發生慢性關節炎,關節腫脹、疼痛、僵硬、跛行或臥地不起。心內膜炎,為心律不齊、呼吸困難、心跳加快。背、肩、尾、兩耳局部壞死,變黑、干裂等。通常心臟麻痹,突然倒地。 四、剖檢變化 4.1急性型 主要以敗血癥的全身變化和體表皮膚出現紅斑為特征。剖檢,其脾、腎腫大,全身林巴結急性充血腫脹,側面多汁。漿膜與漿膜上有淤點或淤斑。整個消化道有明顯的出血性炎癥變化。以胃底、幽門、十二指腸和空腸前段尤為嚴重。脾臟充血,腫大呈花斑腎。淋巴結側面多汁, 關節炎增加。 4.2疹塊型 整個肝、腎、心發生顆粒變性。扁桃體與腸急性卡它,肺充血、水腫、皮膚出現丹毒紅斑,皮膚微血管顯著充血。皮膚及皮下結締組織漿液性水腫,皮膚上見菱形、方形和回形的紅色疹塊。內臟病變稍輕于急性型癥狀。 4.3性型 四肢關節腫脹,尤其是髖關節。組織增生,關節囊發生炎型病變。切開關節囊,見有大量漿液性滲出液,粘稠并帶紅色。后期滑膜絨毛增生,形成纖維素,肥厚;慢性心內膜炎為:可見左心二尖瓣心膜上有菜花樣增生物,也就是心臟瓣膜表面附著由纖維素凝塊與肉芽組織組成的疣狀物或關節炎。 五、診斷 分初步診斷與最后確診和不需試驗室的快速診斷法。 5.1初步診斷 根據流行特點,臨床癥狀和剖檢變化鑒別。在臨床上表現體溫升高,皮膚上有紅斑、疹塊,指壓退色和與豬瘟、急性豬肺疫、豬鏈球菌病、仔豬副傷寒區別。如豬丹毒皮膚紅斑較豬瘟皮膚紅斑鮮明,按壓顏色變淡,而豬瘟的紅斑壓之不褪色;豬瘟的淋巴呈大理石樣病變,而豬丹毒無此病變等,即可得到初步確診。 5.2最后確診 最后確診需要作細菌學檢查。 5.2.1細菌學檢查 急性型需取病豬肝、腎、疹塊部血液或滲出物。慢性型取關節液于涂片,進行革蘭氏染色鏡檢,可見革蘭氏陽性,有細長的小桿菌蠕動即為本病。 5.2.2動物接種 將病料制成懸液,對鴿子進行皮下注射接種0.5ml,或腹部注射lml,接種病料后4d死亡,然后取其肝、心、血、腎病料涂片,染色鏡檢,見革蘭氏陽性小桿菌。 5.2.3細菌培養 直接將采集的新鮮病料接種于血液培養基,置37℃恒溫箱中24h后。可見針尖大小、灰白透明、圓形、呈滴狀小菌落,同時挑起菌落用革蘭氏染色試驗后鏡檢。通過試驗最后確診該病病癥。 5.3快速診斷法 選用3%胰蛋白凍肉湯作為培養液,加入兔抗丹毒高免血清或其它抗丹毒血清(40ml或80ml)再添加一定量的抗菌素(卡那霉素、慶大霉素、硫酸新霉素),可以配制成對檢測及診斷丹毒具有高度特異性的丹毒快速診斷液或安瓶管。配制的3%胰蛋白凍肉膏湯抗菌素丹毒血清診斷安瓶管(每管含量1ml),在冰箱內保存有效期可達兩個月,對豬丹毒病豬生前診斷取豬耳尖一滴血,置安瓶管內即可檢出;死后診斷蘸取被檢組織,置試管內也可檢出。只要有肉眼可見凝集團塊,即可判斷為陽性。檢出率達100%,12h即可得出準確結果。不需用顯微鏡及其它特殊設備,在野外即可進行。兔抗豬丹毒高免血清用死菌懸浮抗原,按常規及快速免疫方法進行免疫均可獲得高效凝集反應用的高免血清。(來源及制備容易).根據發病情況,臨床診斷及變化,試驗室檢測或丹毒血清生長凝集法,即可確定為豬丹病毒。 5.4血清學診斷 近年來豬丹毒病的血清學診斷方法發展很快,歸納起來有如下數種。 凝集反應診斷法、免疫熒光診斷法、補體結合反應診斷法、沉淀反應診斷法。 六、 防治措施 6.1疫苗種類和使用方法 常發地區,每年春秋進行兩次預防注射豬丹毒疫苗,斷奶后應及時按窩注射,嚴防漏注,保證豬群獲得免疫力,這是當前防止豬丹毒最有效措施。現有以下幾種菌苗: (1) 豬丹毒弱毒菌苗。大小豬均一律皮下注射1ml,免疫期6個月。 (2) 豬丹毒氫氧化鋁甲醛菌苗。10kg以上斷奶仔豬一律皮下或肌肉注射5ml,21天后產生免疫力,免疫期6個月。 (3) 豬丹毒GC42系弱毒菌苗。皮下注射7億個菌,注射后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5個月以上,口服為14億個菌,拌入飼料中口服,注意要用新鮮飼料,服后9天產生免疫力,免疫期可達9個月,本菌苗穩定,免疫原性好,安全可靠,為首選疫苗。 6.2免疫程序 (!)仔豬在45~60日齡第一次注苗,常發區3月齡進行第二次注苗。 (2)種豬每間隔6個月注苗一次,通常于春秋兩季定期免疫注射 (3)抗生素與菌苗同時應用時,對菌苗的免疫效力有一定的影響,在接種前7一天和接種后十天內,應避免使用抗生素。 6.3治療 發病后,應迅速找獸醫診斷,確診為該病后盡管采取措施,對全場清掃、消毒,隔離病豬進行治療,對沒有治療價值的應盡早淘汰,經高溫消毒后作工業用,對死豬要作無害化處理。對尚未發病的豬應采用免疫血清緊急接種預防,以終止疫病流行。治療藥物中青霉素是治本病的特效藥,用量為1一4萬U/kg,2一3次/d,進行肌肉注射,連用3一5d,病豬好轉時還需注射2一3次,以鞏固療效。防止復發或轉為慢性,用時輔以良好的飼養管理。增喂口服補液鹽,使用硫酸鈉、氫氧化納、碳酸氫納、氯化鉀混合而制成的補液鹽效果較好。極少數對青霉素不見效的,可選用氧呱嗦、青霉素,若與慶大霉素、丁胺卡那霉素合用,療效更好。 6.4預防 在非疫區搞好豬場的衛生消毒等工作,可免受豬丹毒素絲菌感染。堅持自繁自養的原則,進豬前做好預防接種疫苗工作,待產生免疫力后再引進,進場后,還應隔離觀察一個月以上,待無發生疫情后,方可混群。 本文內容由 xiaomeng_024 提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