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豬效益低,絕大部分原因是飼養管理跟不上造成的。因此,養豬必須實行精細化管理。而小規模養殖場(戶),對母豬的管理通常采用大群粗放式管理,工作沒底數,跟著感覺走,把豬群管理寄托在技術人員和飼養員個人身上,生產成績受養殖人員管理水平和責任心的影響很大。為了解決這個難題,筆者根據多年生產實踐,總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辦法,很好的解決了這個問題。減少了工作的盲目性,增強了工作的針對性,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具體方法如下: 首先建立完善的母豬檔案,這是管理好母豬的基礎。每頭母豬一份,檔案一式兩份,一份裝訂成冊,一份以卡片的形式跟隨母豬走,母豬在哪個欄里,卡片就掛在那里,內容包括個體號、來源、出生日期、品種、父號、母號、配種情況、免疫情況等。 其次確定生產指標,我們以普遍飼養的杜-長-大或杜-大-長-杜生產模式為例,即杜洛克公豬同長白和大白雜交的長大或大長二元母豬生產三元雜交商品豬,根據長大或大長二元母豬的生產性能制定出生產指標,見下表。 母豬主要生產技術指標參數 發情周期 21天 妊娠中期 配種第21~84天 懷孕期 114天 妊娠后期 妊娠第85~106天 哺乳期 28天 妊娠母豬上產床時間 妊娠第107天 斷奶至下次發情完成配種 3~10天 仔豬斷奶及母豬下床時間 28天 妊娠前期 配種后20天內 仔豬轉入保育時間 35天① 注:①仔豬28天斷奶后,將母豬趕下產床轉至空懷母豬舍,仔豬原窩不動在產床上繼續飼養7天,以減少仔豬斷奶后應激,提高仔豬成活率。 然后建立一本《母豬管理流水帳》,以母豬檔案和生產技術指標為依據,主要作用是記錄全群每頭母豬每一天的生產情況。要求每天一頁,內容固定,包括以下幾個欄:發情母豬(第幾次發情)、配種母豬(第幾次配種和與配公豬個體號)、妊娠母豬(前期、中期、后期)、轉入分娩舍待產母豬、分娩母豬、斷奶母豬、轉入空懷(待配)舍母豬、免疫、發病及治療、淘汰母豬、其他(換料)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