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產地與分布 平陸山地牛產于山西省的平陸縣。 2、生長環境 中心產區位于中條山西南端的余脈,屬土石山區,地勢北高南低。全縣被許多南北向的溝壑分割,形成山地、垣、溝,素有“平陸不平溝三千”之說。主要農作物有小麥、玉米、谷子、豆類、薯類等,經濟油料作物有棉花、花生、芝麻等,草坡70余萬畝。人工栽培牧草主要是苜蓿,樹葉也是發展畜牧業的飼草來源。 3、外貌特征 平陸山地牛依體型外貌特征分為兩類:一類是背腰較長的“爬山虎”,另一類是背腰較短的“圪塔牛”,其中以“爬山虎”類型為主。角中等長、一般向前上方彎曲。胸部發達,后軀發育良好,股部肌肉較充實,因而顯得臀部圓深。四肢較短,端正結實,蹄堅硬耐磨。毛色不一,有黃、紅、黧、草白、黑色等,以黃和紅色為最多。 4、品種性能 平陸山地牛成年公牛平均體高、體長、胸圍、管圍和體重分別為:116.9±5.2厘米,130.2±6.6厘米,160.2±6.7厘米,16.6±0.9厘米,325.0公斤,成年母牛分別為:109.2±4.7厘米,122.5±6.2厘米,151.4±7.8厘米,14.7±0.9厘米,268.0公斤。載重為400~500千克。肥育牛日增重為736.3克,成年牛屠宰率為53.5%,凈肉率為46.9%,胴體產肉率達87.6%,骨肉比1:7.1,眼肌面積為74.7平方厘米,肌肉粗蛋白為17%,粗脂肪為29.2%。母牛周歲后有明顯初情,一般兩年一胎或三年兩胎。 5、綜合評價 平陸山地牛是山區中原黃牛中發育比較粗大、背腰較長的品種,能適應當地的環境條件,并有較高的產肉性能,它的臀部和股部比較發達,肌肉豐滿,偏于役肉兼用體型。 本文來源:北京農業數字信息資源中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