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高進入門檻 奶聯社的模式可謂多方收益,但是這種模式是否會被其他農戶輕易模仿?對此,李兆林肯定地說:簡單模仿是很困難的。 在他看來,模仿者首先需要有大量的資金。一個牧場,設施投資大約需要1200萬元,每頭牛價值以6000元計,1000頭牛總值600萬元,而牧場經營還需要流動資金500萬元,幾項相加,一個牧場的投資總值達2000多萬元,其中固定投入超過1500萬元。 而這樣的投資,需要6到7年之后才能收回,光是建牧場,施工期一般就需要一年。“投資周期長,要求資金規模大,我們進入奶牛養殖行業后,也是經過6年的不斷實踐才取得階段性成果的。”李兆林說。 據了解,李兆林的第一個奶聯社“試驗田”是2007年4月份對外公開的,現在已經開了7家“試驗田”。李兆林估計,到2010年年底,將開到20個牧場。 后來者要想進入,除了資金門檻外,還需要熟悉其運作模式。“建立奶聯社這樣的牧場,成熟的經營模式很重要,其中涉及到很多的管理運營技術。”李兆林說,因為是連鎖經營的牧場,每個牧場大約相距20公里,如何統一資源,統一管理,統一采購,都是需要解決的問題,后來者在短時間內是很難掌握的。 李兆林預計,2011年公司的收入可以達到1.2億元到1.5億元之間,凈利潤在12%到14%之間。 投資物語 深圳創新投資集團北京公司總經理劉綱表示,奶聯科技通過提高養殖技術來獲得更高回報,而農民也可以得到比自己養殖還多的固定分紅,消費者也能獲得質量更高的產品,可謂一舉三得,多方受益,體現一種模式的創新。因此,奶聯科技項目是符合國家政策方向的,而且現在奶牛散養占整個奶源市場的70%以上,集中飼養無疑有著巨大的發展空間,而這一龐大的市場空間也將支撐起奶聯科技的發展潛力。 第三只眼 北京中博農畜牧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張定宏認為,從奶牛散養到集中飼養,牛奶的品質將得到很大的提高,在這一趨勢下,奶聯科技找到了一個好項目。但是對于奶聯科技來說,未來發展更重要的是其管理團隊的培養是否能跟得上。因為隨著復制的牧場一個個增多,人才的需求也將緊迫起來,而國內牧場管理人才普遍缺乏,能否有足夠的管理人才,是考驗奶聯科技能走多遠的關鍵。 本文來源:中國經營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