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岡鵝 養殖馬岡鵝成為當地農民致富的好路子。圖為一家養殖場養殖的馬岡鵝。伍安平 攝 在開平市眾多特色農產品中,馬岡鵝是品牌最響、最有發展潛力的。養殖馬岡鵝,在當地形成了一個重要的農業產業。 今年,開平市獲批全國50個之一、廣東省唯一一個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農業發展迎來又一個“春天”。該市在建設國家現代農業示范區工作中,其中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要打造一批農業品牌,“馬岡鵝”品牌建設則是重中之重。 當前,馬岡鵝產業發展和“馬岡鵝”品牌建設的現狀如何呢?又面臨著怎樣的困境?當地政府和有關部門有什么樣的應對措施?記者對此進行了采訪。 成長史 從家庭散養到養鵝專業戶 馬岡鵝是廣東省四大名鵝之一,開平市馬岡鎮則是馬岡鵝專業飼養鎮,該鎮農戶飼養馬岡鵝已有近100年的歷史。 說到馬岡鵝的來歷,還得從1925年說起,當年,馬岡鎮翠山村村民梁奕德從高明縣三洲引入公鵝,與取自陽江縣的母鵝配種,育出了優良的新品種,后來再將新品種鵝與來自潮州的潮州鵝配種,經過長期的系統選育,終于培育出了一個全新的優良品種—馬岡鵝。 馬岡鵝的品種優良,首先在于其特殊的“外型”:具有烏頭、烏喙、烏背、烏腳的特征,俗稱“四烏”。公鵝體型大而緊湊,頭大、頸粗、胸寬、背闊,體軀高長;母鵝體軀如瓦筒形,毛緊皮薄,羽色灰黑色;其次在于其優良的“美質”:肉質纖維比較靚,吃起來口感嫩滑,味道比較濃,其肝較大,約100克重。用馬岡鵝做的菜,如傳統燒鵝、狗仔鵝、芋仔炊鵝、鹵水鵝、鵝乸湯、豉油鵝、甜酸鵝、檸檬鵝、話梅鵝、白斬鵝等,肉質鮮嫩,味道清香。 正因為這些“特質”,馬岡鵝逐漸美名遠播,成為食客們喜愛的盤中餐。當地群眾過年過節、婚慶嫁娶、生日喜慶都有吃馬岡鵝的習慣。如今,馬岡鵝不但是開平各家酒店、賓館的招牌菜,而且在珠三角乃至國內外都有不少酒店重推馬岡鵝這道菜式。不少外地客商更是長期到馬岡鎮各家飼養公司訂貨。 由于馬岡鵝的市場廣闊,因此在馬岡當地,幾乎家家戶戶都養馬岡鵝。養馬岡鵝,不但成為了當地農民致富的好路子,而且成為了馬岡鎮農業經濟的“大錢袋”。由于種種原因,馬岡農民最初養馬岡鵝都是散養,只有幾只幾十只。改革開放后,馬岡鎮這才涌現出了一批養馬岡鵝的專業戶,馬岡鎮翠山村委會女農民楊春梅就是其中一個佼佼者。 1991年,楊春梅開辦了長順飼養場,開辦初期,飼養場僅養了100多只馬岡母鵝。通過學習和摸索,她逐漸有了自己一套“育鵝經”,飼養母鵝的數量也隨之增多。在上世紀90年代和20世紀初,楊春梅的飼養場規模達到年飼養母鵝近2000只,年產鵝苗近3萬只,年產值超過30萬元,年純收入超過10萬元。 目前,馬岡鎮像楊春梅一樣的馬岡鵝飼養專業戶有650多戶,母鵝存欄量達近15萬只,肉鵝年上市量200多萬只,年產值7000多萬元,占據該鎮農業總產值的“半壁江山”,這在開平全市農業經濟中也有舉足輕重的地位。 壯大史 走上產業化發展道路 為讓馬岡鵝這個“百年品牌”叫得更響?當地各級政府積極努力,采取了許多措施,也取得顯著效果。 1997年10月,馬岡鎮經濟發展公司與江門市農林開發公司共同投資成立了馬岡鵝發展有限公司,把自然孵化改為機械自動孵化,并反季節培育肉鵝供應市場,將馬岡鵝的發展推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2001年,民營企業家梁仕明在馬岡鎮承包魚塘120畝、山地200畝,投資200多萬元創辦華昌養殖場。2008年,裕豐隆鵝業有限公司繼續增資數千萬元,在馬岡鎮大力發展養鵝業,第一期工程目前已經基本竣工,年產肉鵝規模可達100萬只,年收入可達6000萬元。去年,優之名馬岡鵝養殖生產基地又正式進駐馬岡,成為當地較大規模的一家飼養母鵝—產蛋—孵化—育苗—飼養肉鵝自產自銷一條龍的馬岡鵝基地。在多方努力下,馬岡鵝養殖業逐漸走上規模化和產業化發展道路。 產業化發展,同樣也離不開科技化。近年來,馬岡鎮在開平市科技局、科協的大力支持下,全力開展了科技養鵝的工作。2008年,馬岡鎮獲批江門市馬岡鵝養殖專業鎮技術創新試點單位。另外,馬岡鎮政府近年還專門為馬岡鵝的銷售培育了市場。2008年7月,馬岡鎮鵝苗交易專業市場正式竣工剪彩,當年7月16日,該交易市場迎來了“第一圩”。擁有專業的交易市場,是馬岡鵝在產業化發展道路上完善產業“鏈條”的重要一環。 有著近百年歷史的馬岡鵝,除了經濟價值之外,承載著開平飲食文化、特產品牌文化的鮮明特色,因此馬岡鵝也是一個頗具價值的文化品牌。記者了解到,在開平市政府的支持和引導下,將馬岡鵝作為一個文化項目進行保護和開發的工作正在進行。如今,馬岡鵝被正式列入了開平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存在問題 “揠苗助長”式飼養危害大 馬岡鵝產業在發展過程中,不可避免地存在著一些問題。有馬岡鵝養殖公司曾向記者反映:當前馬岡鵝產業的蛋糕是“大而不強”,理由有二:一是馬岡鵝比同類產品的價格優勢并不突出,售價不比其他種類的鵝高多少;二是純粹養殖馬岡鵝的公司賺錢很難。某大型養鵝公司負責人告訴記者,如今他公司出產的馬岡鵝,市場價格平均約16元/公斤,一只5公斤重的肉鵝可賣80元,而養大這樣一只鵝(包括鵝苗成本)的成本價也已接近這個數,利潤很底,如果再碰到市場波動,產品滯銷,不但沒有利潤,反而要賠本。 造成這些問題的原因是什么呢?記者通過采訪了解到,不少養殖公司為了節約飼養成本,一方面利用其他鵝種與馬岡鵝雜交,同時通過飼養養殖,甚至在飼養中添加各種催生素,讓鵝快速生長,這種“揠苗助長”的飼養方式,鵝容易長大,縮短了出欄周期。但欲速則不達,這樣飼養出來的馬岡鵝,已經不是傳統意義上的馬岡鵝了,它們的肉質、味道變差,賣不起高價是理所當然的了。 一個品牌的維持和推廣,必須建立在這個品牌的質量之上,任何投機取巧都將付出代價,這是市場經濟的規律。馬岡鵝產業發展存在的這些問題,值得所有相關從業人員的反思。 本報記者 伍安平 《江門日報》2010-12-31日 A7版 【 產經特寫 】版 更多家禽資訊、行情、精華資料請登錄中國畜牧人網站家禽頻道: http://www.www12347.com/poultry/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