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忠堂說,與國內大豆品種相比,國外轉基因大豆并不能增產,也不會提高大豆出油率。國外人少地多,每個種植者要管理大量土地,沒法人工除草,歷史上曾多次發生過大豆被荒草“吃掉”絕產的現象。轉基因大豆主要是解決除草問題,并沒有改變大豆其他性狀,產量還要比原有品種低6%左右。目前世界大豆平均畝產在150公斤左右,美國大豆畝產在180公斤左右。在我國大豆主產區黑龍江,規模化、標準化種植的大豆畝產已連續7年穩定在170公斤左右。 “當前再鼓勵外資進入中國大豆產業弊多利少。”中國大豆協會副會長田仁禮說,首先,我國榨油行業裝備水平已經走在世界前列,跨國糧商帶不來更先進的技術。其次,中國大豆加工業生產管理自動化水平已經很高,內資企業與外資企業差別不大,引進外資不會提高民族企業管理水平。第三,跨國糧商帶不來就業。大豆加工企業生產環節基本上都實現了高度自動化,一個日加工5000噸的工廠用工不會超過250人,即使當前國內96家大豆企業都按用工300人計算,全國大豆加工行業就業人數不會超過5萬人。 黑龍江省一些油脂加工企業負責人認為,在我國大豆產業與國際高度接軌形勢下,民族大豆企業競爭力差,主要是與外資企業相比存在“三高”。首先,民族大豆企業儲備成本高。企業一年的原料要在三個月內一次性儲備,每噸國產大豆要比進口大豆儲備成本高70多元。其次是收儲費用高。產區加工企業收購農民大豆要面對千家萬戶,每噸大豆收儲費用約80元,而進口大豆不需此項費用。三是產品運輸成本高。我國大豆產區并不是大豆產品主銷區,而進口大豆到達港口距主銷區近,國產大豆與進口大豆運輸費用平均每噸相差60多元。 多舉措振興民族大豆產業 在專家看來,要全面振興我國的大豆產業,提高民族大豆企業競爭力,需多舉措并行,多管齊下。 首先應在產業內部加快加結構調整,引導內資大豆加工企業通過兼并重組方式整合資源,提高行業整體水平。由于我國大豆對外依存度較高,對外尋找大豆資源,是保障我國油脂安全供給的重要途徑。 其次,在輪作體系上也應有所改善。世界大豆主產國為保持大豆生產持續發展,均建有合理輪作體系。為解決日益嚴重的大豆重茬問題,黑龍江省采取政府補貼引導的辦法,在全省建立多個“麥豆輪作”示范區,對種植戶給予種子和農機補貼,通過小麥和大豆輪作,實現大豆可持續發展。有關專家還認為,國家還應對與農民簽訂單的小麥加工企業予以扶持,鼓勵龍頭企業以高于市場價格收購小麥,解決“麥豆輪作”后的小麥銷售問題。 此外,黑龍江省糧食局行業指導處副調研員王建平認為,每年新豆上市期間,國家應適度調控大豆進口數量和節奏,給國產大豆銷售和大豆壓榨企業收購加工創造生存空間。另外,國家在繼續執行臨儲收購政策的前提下,應根據國產大豆市場價格,參照進口大豆的口岸分銷價格,研究確立壓榨補貼標準,并采取動態補貼措施,保護大豆產區壓榨企業的正常運轉。 最后,我國大豆產業的優勢還在于我國是大豆原產地,黑龍江省是世界少有的非轉基因大豆生產區,開墾年限晚,生態環境好、污染少,特別是大豆產區主要集中在人少地多、生態破壞少的北部地區,是生產非轉基因大豆、有機大豆的最好區域。黑龍江省的非轉基因大豆、有機大豆在國內外均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這為我國大豆業的發展提供了一個良好空間。 更多飼料方面的資訊,請關注:http://www.www12347.com/fe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