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么美國人不多吃點魚? 我們詢問了幾名專家的意見并請他們提供一些改善建議。 去年美國每人消費的魚量從2008年的16磅減少為15.8磅。這是自2002年的15.6磅以來最低的數字。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消費量的衰減? 全球水產養殖聯盟(Global Aquaculture Alliance, GAA)」執行主席Wally Stevens認為2009年美國的經濟狀況影響了水產品的消費量,因為許多海鮮都是在餐廳內被消費。而餐飲業在2009年受到很大的沖擊。 Wally說,「如果人們主要在餐廳內消費海鮮的話,我很訝異消費量并沒有減少太多。」 食品服務顧問公司Technomic Inc.的副總Darren Tristano覺得餐飲業的蕭條是造成魚類消費量減少的主要原因。他們公司長期追蹤美國餐飲業的情況。Tristano說,「海鮮消費量的減少與目前經濟變化一致。隨著失業率越升越高,市場景氣下降,消費者信心指數也停留在50%出頭。許多消費者仍采取簡樸原則,轉而購買餐廳和超市中低廉且高價值的商品。」 「有些海鮮的價格因墨西哥灣漏油事件而上漲。而先前的畏懼和擔憂心理使得情況更糟。接下來,我認為經濟狀況的改善可以幫助拉抬需求和逐漸提高人均的魚類使用量。而時間點很可能會是在2011年初。」 加州零售咨詢顧問公司Enforce Associates的Tom DeMott表示,零售海鮮的業績不錯,2010年呈獲利狀態。根據IRI的資料,Tom說直到7月25日為止,水產銷售量上漲了4.7%(單位:磅),銷售額則是上漲4%(單位:美元)。 DeMott說道,「我相信你們可以發現海鮮在餐飲服務業的消費量大幅地減少。餐廳在各方面都受到不景氣的影響,尤其是做為許多海鮮消費地點的高級餐廳。」 「雖然零售業績提高,但這并不足以彌補餐飲業減少的部份。因為許多消費者依然不習慣在家中準備海鮮料理。」大幅增長 DeMott說消費者將注意到牛肉和家禽類價格出現大幅上揚,所以海鮮的價值將會增加。「牛肉價格很有可能因全球供給需求的情形而持續變貴一陣子。在這種環境下,像受歡迎的鱈魚、黑線鱈、吳郭魚、鯰魚和越南鯰魚將會非常地有競爭力。」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界高層表示,有幾項因素決定著消費狀況。以水產品來說,它的庫存量相對較少,所以消費量基本上等同供給量。如果供給減少,消費量也會跟著減少,但這不一定代表需求變少。這位人士說,「去年因為蝦和鮭魚的進口量減少,所以我不意外消費量會下降。」 海鮮是奢侈的蛋白質來源,所以在經濟不好收入最容易受影響時,便會讓海鮮的需求量減少。「貧弱的經濟最有可能帶來一些沖擊。」 美國人口成長率幾乎為持在0.9%,所以任何時后當供給量持平時,就表示人均消費量變少了。國家漁業協會(National Fisheries Institute, NFI)的Gavin Gibbons指出,美國人比起2009年多吃4500萬磅的海鮮。他說貿易團體不會放棄推廣水產品為健康且應每天攝取的食物。 今年,我們可以看到聯邦政府公布新的飲食指導,而到時后魚類將成為大贏家。Gibbons說,「我們希望專家們可以出來清楚地告知大家,美國人太少吃可以促進身體健康的魚類,并且應該在飲食當中納入更多的魚類。科學家們很了解這一點的重要。」 Stevens贊美NFI出面反駁那些描述水產品壞處的「惡質科學」故事。「我想趨勢已經不再偏向負面看法了。雖然仍有人認為水產品有害,NFI很盡責地揭露出關于水產品質量和優點相關的非科學性宣稱。」不過這些應該是NFI的工作嗎?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話,還有其它哪些業界機構可以參與? 他們該怎么提升人均食用魚類消費量? Stevens說,「希望我能知道答案。我覺得很氣餒。在這個業界待了這么久,我知道我們為美國消費者準備了最新鮮、最棒、最誘人的蛋白質產品。但是人均食用魚類消費量就是不見任何起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