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糧食報社和奶牛養殖、乳業方面的9家專業媒體聯合組成的奶農乳業研究會,日前評出了2010年度日本奶業界的10大事件。 排名榜首的是《日本政府通過決議決定參加美國主導的跨太平洋伙伴貿易協定》。這一事件在日本國內激起了廣泛的波紋,引發了社會各界特別是農業團體的爭議。因為日本加入這個自由貿易協定將會被迫開放其農產品市場,降低進口農產品的關稅,這勢必給處于弱勢地位的日本農牧產業造成致命打擊。由此可想而知,在日本國內肯定會遭受很大的阻力,事實也是如此,各種包括奶農奶業協會在內的農牧團體激烈反對政府的決定。不過。日本政府倒是信心滿滿,農林水產省還特別設立了農林漁業振興局,來推進EPA的簽署。 排名第二位的是以雪印乳業的改名重組為首的日本各乳企之間的兼并風潮。10月14日,在雪印Megmilk集團的全體股東大會上,一致通過了把集團所屬的雪印乳業和日本milk community兩個子公司重組合并的議案。這意味著有著60年歷史的雪印乳業公司名稱的消失。與此同時,另一乳業巨頭明治乳業也把旗下的多家子公司合并重組,另外,協同乳業和札幌啤酒也達成了業務合作的協議。 排在第三位的是給日本奶業造成重大損失的宮崎縣的口蹄疫情。2010年4月——8月之間在宮崎縣發生的口蹄疫情,給日本的奶牛養殖及畜牧產業造成了沉重打擊。其中約29萬頭牲畜被撲殺處理,直接損失超過了1400億日元,間接損失超過了950億日元。日本眾多業內人士認為,這次口蹄疫的影響深遠,在未來2——3年內,疫情地區的經濟還會受到每年426億日元的損害。 排在第四位的是日本農林水產省發布了未來10年的奶業、肉牛產業政策指針。該指針的基本內容是:通過對現有牛群的繁育改良,把生鮮乳產量穩定在800萬噸,減少飲用牛奶的生產量37萬噸,以適應消費需求下降,擴大奶酪的生產量,改變奶酪產品80%都需要進口的現狀。 而具體政策是推進奶業產業化,促進奶產品的品質提升和奶農收入的提高。指定專門機構對生鮮乳交易情況進行監督,鼓勵乳企進行科技創新,生產更多高附加值的產品。 排在第五位的是今年夏天創紀錄的高溫酷暑天氣對日本奶業的影響。持續數月的高溫酷暑天氣對日本多個地區的原奶生產和乳制品的銷售產生了巨大影響,大量的奶牛因高溫,食欲不振甚至中暑死亡,造成一些地區的原奶生產量下降,各乳企的原奶供應量普遍吃緊。據報道,今年夏天,日本全國有959頭奶牛因中暑死亡,日本8月份的生鮮乳產量下降了2成左右,而改造牛舍和加裝風扇等又大大增加了奶農們的成本支出。 排在第六位的是日本各乳企紛紛和飲料企業在冷鏈物流上結成戰略同盟。小巖井乳業和飲料巨頭麒麟啤酒達成協議,小巖井將通過麒麟啤酒的冷鏈物流系統來銷售產品。而另一飲料巨頭Glico公司則分別和森永乳業和明治乳業結成戰略聯盟,利用自己在低溫管理、冷鏈運輸方面的優勢代理銷售這兩家乳企的產品。 業內人士認為,隨著乳制品市場競爭的加劇,冷鏈物流的作用會越來越大。和在冷鏈方面先行一步的飲料企業聯姻可以讓乳企靈活地利用飲料企業的冷鏈設備和物流網,有效降低其成本。 排在第七位的是日本農林水產省推出了擴大奶酪生產的新的扶持政策。以前,日本政府會給企業每生產1公斤奶酪提供20日元的補助金,而新政策則把它提高到29日元。此外,政府還將對企業在奶酪產品創新方面進行獎勵。 排在第八位的是倡導健康生活的低脂肪、低糖等成分調整牛奶以及各種不同口味的加工牛奶產品在市場上的熱銷。據日本奶農奶業協會(Jmilk)的牛奶消費問卷調查顯示,近年來,純牛奶的市場份額逐年下降,而各種以低脂肪、低糖為代表的調整成分牛奶制品則占據了銷售量增幅的前列,一年間銷售量增長顯著。 排在第九位的是日本奶農奶業協會(Jmilk)連同中央酪農會議,根據近3年來日本的牛奶需求下降的事實,制定了從2011年起生鮮乳產量的調整計劃。此計劃的基本內容是,以2008年的牛奶產量為基準,未來10年全國的牛奶每年生產目標確定為750萬噸,在此基礎上,保持北海道地區的牛奶產量不變,而其他各個地區的牛奶產量相應地下調,累計減少2.7%。 排在最后的是口號為“Milk Japan”的新一輪牛奶飲用宣傳活動的啟動。該宣傳活動由日本社團組織“中央酪農會議”發起,已于2010年10月10日在東京的有樂町的站前廣場上啟動,此后一年間,全國各地的主要都市都會開展大規模的現場宣傳活動。 此次“Milk Japan”活動的主題是“牛奶讓日本更健康”旨在通過宣傳,來增加人們飲用牛奶的習慣,最終達到擴大牛奶消費的目的。 本文來源:乳業時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