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市場上走走,發現很多大商店、超市的奶粉柜臺買國產奶粉的人很多,在北京市易初蓮花超市,一位李姓年輕媽媽在找自己想買的奶粉,她對記者說:“我就不信我們這么大的國家還治不了個“三聚氰胺”。 正是2008年“三聚氰胺”問題的爆發,讓原本發展還算平穩的中國乳品行業發生了巨大的震蕩。國產乳品企業形象和信譽一落千丈,國外乳品大幅度搶占中國市場等等許多乳品市場的變動隨之而來,國內乳業因此一年損失上千億。對此,國家有關部門陸續出臺了《乳品質量安全監督管理條例》、《奶業整頓和振興規劃綱要》、《食品安全法》等一系列政策法規,以此推動中國乳業全面健康發展。那么,導致我國乳業問題頻出的源頭在哪里?國家和乳品行業對此又應該采取怎樣的措施?就這兩個問題,我們向中國食品發酵工業研究院原院長孫颎教授尋求解答。 據中國乳制品工業協會統計,我國每年大約有1700萬嬰兒,假如其中80%能夠得到母乳喂養,那么還有20%,也就是340萬嬰兒沒有母乳,必須求助于奶粉喂養。如此,每年的嬰幼兒奶粉就需要30萬噸,排除其他因素,50%的市場也要15萬噸,但我國現在一年的嬰幼兒奶粉產量卻僅為8萬-10萬噸,可以說市場潛力還很大。目前,我國幾大乳業巨頭的生產工藝和生產設備已具備和發達國家乳業相同的水準,在乳制品加工、殺菌、保鮮等環節均為世界一流水平,但為什么還會出現“三聚氰胺”等乳品安全問題呢?對此,孫颎教授認為這是因為我們的奶源監管還存在著諸多的問題。 問題一:奶牛數量少,產奶量低,造成原奶供應與生產需求矛盾 中國的奶業發展得非常快,最近幾十年,市場需求以上百倍的成長速度在增長。已由原來的年人均0.2公斤增長到10公斤以上,城市市場對牛奶的需求更大,北京已經到了人均40公斤。面對這樣的牛奶需求,原奶的供應市場有些“力不從心”。另外,我國一些地方的環境也不完全適合奶牛的生長,南方較熱的地方和北方零下二三十度的地方產奶量都很低。在國外,一頭奶牛一年可產8噸牛奶,而我們只有3.5~4噸?,F在雖然從荷蘭、澳大利亞和新西蘭進口了大量奶牛,但奶牛的數量還是不能完全滿足市場的需求,原奶供求矛盾依然存在。 問題二:個體農戶為主的奶牛養殖方式無法保證奶源質量 目前我國大概有1400萬頭奶牛,60%是個體農戶養殖。因個體農戶大多文化水平不高,且沒有經過專業培訓,首先在奶牛的飼料營養方面就無法保證;其次是擠奶過程仍是手工擠奶,操作不規范,衛生水平也難以達標。在擠牛奶的過程中,奶牛乳房經常發炎,發炎之后就要打青霉素,打抗菌素后7天內產出的牛奶是要銷毀的,但個體養殖很難保證這一點。所以孫颎教授認為,我國個體農戶為主的奶牛養殖業很難保證奶源的質量。 問題三:分段監管的管理體制使奶源管理存在漏洞 與國外發達國家成熟的乳業相比,中國乳業發展時間短,然而發展速度迅猛,因此許多配套的監管體系均沒有好好建立起來,對奶牛個體養殖戶的監管就更困難了。我國的食品監管是分段監管為主,產品監管為輔。農業部負責農民、農產品;質檢總局負責加工生產;工商部門負責商品流通。但其中有的步驟沒有明白地劃分確定,這樣就造成了空位缺失。 孫颎教授舉例說:“農業部說奶牛、羊是我管的,牛羊得了病了歸我管,奶品出來以后就不管了。工廠只管收奶,進了工廠門才管。‘三聚氰胺’就是奶站出的問題,個別奶站收奶的人把各地牛奶收集一起,發現質量不過關,于是便兌水和加三氯氰胺,達到要求后送到奶廠。”監管部門各管一段,相互缺乏溝通,造成奶源監管漏洞頻現,引發諸多的奶業安全問題。 優化奶源,發展乳業,任重而道遠 針對國內奶粉市場問責國內奶源的問題,2010年下半年,進口奶源與自建牧場同時在乳品行業盛行,有些奶粉企業,開始越來越多地使用進口乳品原料。但“遠水”真的能解“近渴”嗎?”中國本土真的不能保證優質原奶供應嗎?孫颎教授認為并非如此,他說,中國現代化乳業考驗著我們長期以來的散養模式,只要監管系統發揮作用,管理科學和標準化,應該能解決問題。 奶牛養殖由個體農戶向集約化生產轉化 目前,我國乳業的生產方式已經開始由個體農戶向集約型生產轉變,已經建成一些較大的牧場來統一飼養,有些乳品企業建立了自己的優質奶源基地。如伊利集團在內蒙古錫林郭勒大草原,呼倫貝爾大草原以及天山大草原均建有自己的奶源基地。此外,11月20日,環球乳業在黑龍江省五常市舉行了奶牛萬頭生態牧場的開工典禮。今后,隨著奶牛養殖業向規模化、集約化發展,乳企會紛紛投資建設牧場以保證穩定質量的奶源。 國家制定惠農政策、保證奶農利益是當務之急 孫颎教授說:雖然我國乳業已經邁出了向集約型生產轉變的第一步,但總的還是以個體農戶為主的形式,因此為奶農制定惠農政策,給予奶農利益保證才是當務之急。 有這樣一句話:一頭奶牛致富一家農戶。這是多年前政府為了吸引農民參與到奶牛養殖業、形成致富產業鏈的一句口號。但如今,很多當初養殖奶牛致富的農民卻已經放棄了這項產業,原因就是不掙錢。孫颎教授向我們介紹到,在前四五年陜西省的一次調查中,從奶農手中收奶的價格僅為0.5~0.6元每斤,雖然現在有所上漲,但也不過是1~1.3元每斤,甚至還不如礦泉水值錢。無利可圖的收購價格就導致了一些奶農給牛奶摻假來獲取利益或是干脆放棄飼養奶牛,這使得原本就供小于求的牛奶市場奶源更加緊張。 為解決這一問題,孫颎教授建議,我國現在的GDP已經達到世界第二,政府有強大的財政力量來制定一些惠農政策,國家應對原奶的收購價制定最低標準,并在飼養奶牛的成本上給予奶農一定的優惠,從而讓奶農得到實惠,保證其利益,達到增加奶農數量和提高原奶質量的目的。中國的乳業真的應該對得起廣大消費者對我們民族企業的信任,這應該是我們有良心的乳業人促使企業健康快速發展的動力。 本文來源:中國婦女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