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克夏豬是原產英國的古老品種。巴克夏豬引入我國已有八十多年的歷史,經長期馴化表現出良好的適應性,生產性能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0世紀中期,該品種在國內養豬生產中雜交利用較廣泛,對促進豬種的改良起過一定作用。但產仔數低,酮體含脂肪較多。 1 外貌特征:被毛黑色,頭、尾和四肢末端有白毛而呈“六白”,頭短小,嘴筒短,顏面稍凹,兩耳豎立微前傾,頸粗短,胸深寬,背腰平直,四肢短而有力,軀體形似園筒狀。 2 繁殖性能:在一般飼養管理條件下,公、母豬于10月齡、體重100公斤左右開始配種。母豬平均產仔數7頭左右。仔豬平均初生重為1.33公斤,60日齡仔豬斷乳窩重因各地飼養管理條件不同而異,據西北農學院對經產母豬的測定,斷乳窩重90.79±26.73公斤。 3 肥育性能:育肥豬平均日增重476克左右, 屠宰率73.85%,胴體中瘦肉占54.56%、脂肪占32.06%、皮占5.41%、骨占795%。腿臀比例26.84%,花板油比例5.06%,眼肌面積26.16±1.44m2,酮體長73.63±1.70cm,膘厚3.86±0.25cm,皮厚0.38±0.05cm。 4 適應性:據河南省正陽種豬場觀察,巴克夏豬引人初期(1956年),夏季出現呼吸困難,氣喘嚴重,大群發生熱射病,有的中暑死亡。經過幾個世代的選育和馴化,對當地氣候環境的適應性逐漸增強,1960年以后在炎熱的夏季,豬群中發生呼吸急促、氣喘的現象顯著下降。 |